牛王节
2011年11月07日
牛王节,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以祭奠“牛王”的风俗,主要目的在于表达对于耕牛终年辛勤耕耘的感谢。沿袭牛王节习俗的民族有壮族、仡佬族、苗族、侗族、羌族、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
仡佬族和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牛王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为祭牛节、敬牛节,敬牛王菩萨等。到这一天,不仅停止役使耕牛,还要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要在两个牛角上各挂一个用糯米做的糍粑,并牵它到水塘边照看影子,使它高兴。同时取下牛角上的糍粑喂牛,为牛王祝寿。
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也以每年七月或十月间的牛日为牛过节。居住在五指山中心的黎族合亩制地区,到了这一天,亩头要在家中敲锣打鼓,为牛招魂。他们将宝石视为牛魂的象征和牛群繁殖的福气,所以亩头夫妇要在家中用盆洗涤宝石,以求牛的强壮兴旺。人们还在牛王节时跳“总乓”舞,祈求作为家庭财富的牛群的发展。
“四月八牛王节”是布依族人民为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丰衣足食,赞美牛无私奉献的节日。据民间故事《牛王节》记载:“以前布依族种水稻是把种子撒在沼泽地、河水边和沟水边,由它自己长,庄稼长得不好。后来用牛耕田耙地,同时用牛粪作肥料,庄稼越长越好。为此,自古以来布依族人民爱牛如爱宝,与牛相依为伴。四月八这天,均在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歌颂为布依族农耕稻作做出巨大贡献的牛” 。故由此得名
过去,壮族人民有一年一度的“牛王节”。每年的四月初八,壮族群众都要上山采集几种树叶,用烧开的水做一锅紫红色的糯米饭,称为“马饭”,饭熟之后,人们要盛一碗这样的饭,并放上几块煮好的腊肉,先给牛吃,然后人才能吃。不管农活多繁忙,这天,耕牛都免除劳役,小孩清早就把牛放出栏,送到绿草如茵的山岗、牧场;老人告诫不准挥鞭打牛群,让牛自由自在地度过生日。栏内清除粪便,撒上石灰,做到栏干草足。有的采割新鲜草料饲养耕牛;也有的用盐水淋湿草料喂养;富裕的农户,泡制甜酒或杂粮酒,或者在酒里敲几个鸡蛋,用竹筒灌喂耕牛;有的用篦子梳去牛虱,用茶油涂伤口,做到精心护理,保持耕牛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精力。至今,滇南地区不少地方,每到这一天还有吃马饭的习惯,所不同的是,他们照常犁田耕种。
广西北部山区瑶族也认为四月初八日是“牛头王生日”,因此到了这天,不仅要让牛休息,而且要喂牛吃糯米饭、或以乌拉叶、枫树叶合煮染色制成的黑糯米饭,以酬谢其对人类的贡献,并祝祷牛的健壮。
土家族在过“牛王节”时,人们盛装聚集牛王庙,以酒、肉、米粑上供,还要吹唢呐、放鞭炮、跳摆手舞以娱乐牛王。据说过去土家族刀耕火种,生活艰苦,后来由于牛王下凡,帮助耕作,又与五谷神商议,让谷物每穗结子九九八十一粒,使人间得以饱食。但却因此触怒天帝,贬牛王来到人间,长期耕地,不得食肉和饭,只准吃草,而且还要反刍。但人们却感谢它,不仅为它修了庙,而且定四月十八日为牛王节,届时让它休息,给它披红挂彩,喂以精良饲料,而且杀猪宰羊,到庙里祭祀,真诚地表示感谢之情。
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羌族,则在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牛王会”,有的地方要作日、月形的馍馍,挂在牛角上,并放任其自由活动,在附近山坡草地转悠,充分享受在大自然中休息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