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苗族跳坡节

2012年02月15日

    “跳坡节”是广西隆林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二到十四都是跳坡的日子。“跳坡”苗语称“勾到”,为“玩坡”、“耍坡”之意;也有“斗更”之称,其意为“围着坡杆转”。就是踏着初春的青草和鲜花,绕着山坡玩乐,享受人与自然的美。

        跳坡节由来有多种说法,在隆林民间大致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相传大约600—800年前苗家祖先“杨搂”(杨老郎),率众家族从中原到贵州,跨越红河到达现今隆林县境内定居,由于当时圩场少,杨搂老人便创办了圩场给人们做生意。但逢过年过节青年人无处玩乐,“杨搂”又才创办坡场供大家相互来往,结交朋友,进行娱乐。

  另一种说法是:自从中原浪迹到隆林县境内定居,因苗家人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吃在山坡上,乐在山坡上,与山坡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每年春节便三五成群在这个坡或那个丫口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跳坡的习俗。后来,有些向世人施行善心以求得祖宗赐给贵子的人家才把“坡”搬到平地上来,所以现在才在平地“跳坡”。民间能创办坡场的人大都是无女无儿或是有女无儿的人家。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各地苗族不断组织新坡场。在坡场的中心树立一根笔直,高两丈多 的木杆就是坡场的标志。

  再一种说法是:跳坡节是古代苗族聚会议事活动的演变。最初跳坡节其功能并非单纯娱乐,更重要还在于聚族商议决定族人命运的大事,而决定族人命运的事情多为战争和迁徙。因此,自发或有组织地集中各支系,联络各村寨族人,以求共同行动,不仅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是很必要的事情。在苗族的诸多节日中,有的是农事,有的是家庭(宗族)节日,这些节日规模较小,影响较小,唯独跳坡节是大规模丶大容量丶区域性的节日,影响大。现在无论是哪个坡场,从四面八方来“赶坡”的人,有的是跨区域丶远距离的,甚至是背着行李,带着盘餐费用,不辞辛劳而来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中是少有的,其情景实在感人。如果古代不存在过族人为了共同利益或行动,从各路汇合一起的情景,恐怕不会有沿袭至今的跳坡节,也不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从象征意义上看,现在坡场中的“坡父”(苗语txiv toj)丶“坡母”(苗语niam toj)指古代主持族人聚会议事的首领,爬坡杆比赛即为古代族人选拔勇士的活动。

  从众多的说法中,可以断定,这后一种说法才是“跳坡节”的真正由来。

    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历史以来就固定的。在隆林境内,长发乡的有东王、干坝、长发,德峨的有小德峨、弄杂、水落洞、大水井、隆或乡的有淦塘等等,皆为传统的跳坡场。“龙日”赶此地,“蛇日”赶彼地,人们记行一清二楚。届时,方圆数十里乃至更远地方的各族群众都纷纷前来“赶跳坡”有的点着火把爬山越岭,有的背着铺盖徒步数日也要赶来。特别是苗族群众,更不会错过本民族这一年一度的盛会,不少家庭和村寨都倾巢出动。

  头一天夜里,他们便蒸好面饭,煮好腊肉和辣椒骨,准备好了赶坡会的食物,天未亮即梳妆打扮,穿上最新最艳丽的服饰。特别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更是把自已打扮得大方得体,决意在场上展露风韵而选中如意的心上人。尤其是小伙子更是跃跃欲试,因为,他们除了在坡场上展露头角外,还有一关过硬的竞技决斗,那就是爬杆与跳高难度的芦笙舞。

    祖祖辈辈,善良的“坡济”、“坡耐”便早早在跳坡场中立起一根三丈余高的“坡杆”,杆顶吊一块腊肉和一葫芦苞谷酒。届时,众多的小伙子则举行爬杆竞赛,爬杆的人要像猿猴般敏捷地爬到坡杆顶端,取下酒和腊肉后又能轻捷地倒爬下来。

    接着,还得参加芦笙舞的竞技。这芦笙舞不是一般人都能“闯”得过的,因为“坡济”“坡耐”在栽坡杆的同时,就在草坪上栽上了三根一米多高的木桩和安放了一口大铁锅。这天,他们在大铁锅里盛满水,且把水煮沸,并在铁锅口上横放一条两寸余宽的桃木扁担。届时,首先要求芦笙手们边吹芦笙边在三根木桩上跳舞,苗人称为“三锅桩”。其次,芦笙手们要一碗水酒跳上铁锅口的扁担上,边吹边跳舞,做到笙歌不断,酒碗不掉,舞步不乱,这就是要命的“蛟龙过海”关!须知,要完成这些高难度的技巧,没有这硬的本事是万万办不到的。所以苗族人民素来把能顺利闯几这关的人称为(“阿卡又”苗语音译为“冲汉子”),其意为“最有本事的人”或“了不起的英雄”!不言而喻,谁能获得“阿卡又”的殊荣,不但获得了全家人、族人乃至整个苗人的尊重与爱戴,而且还赢得了众多勾彩(苗语:姑娘)爱慕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