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刀杆节
2012年04月18日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它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节期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节日这天,几十里内外的僳僳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在夜暮降临大地时,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忽然,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照射春满场的人群。接着鋩锣当当响,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围着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活动的主持者宣布"跳火海"开始。这时,在阵阵鞭炮和锣鼓声中,七八名"香通"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闯入场上的火海,模仿各种禽兽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擦洗,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搓揉。他们毫不畏惧地在火堆里跳来跳去,并将烧红的铁链在手上传来传去,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赞叹,时而惊讶,发出阵阵喝彩声。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已奄奄一息时,"跳火海"活动方告结束。
第二天,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红花树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然后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随即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赤脚蹬在锋利的刀刃上,双手抓着刀梯,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手脚交替,一步一步往上爬。他们上到杆顶后,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最后,"上刀杆"的人齐聚杆顶,以示胜利,又把一面面小红旗掷向四方八面,祝愿傈僳儿女大吉大利。然后,他们又从容地脚踩锋利的刀刃,一台台次第而下,待他们平安站立在草坪上时,一个个神情自若,皮肉无一损伤。场上簇拥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现在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活动,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