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金东牧人节
2012年06月05日
牧人节,是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一带,以村为单位举行的民间传统节日,金东乡位于306省道旁,离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190公里,离朗县县城50公里。从古至今,藏历9月22日那天,当地群众象过年一样隆重举行牧人节,持续两至三天。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季节和日期?这既有宗教的原因,也有自然和生产、生活的原因。
自古以来,藏族节日文化就渗透到藏民族的思想、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道德等密不可分。藏历9月份,从自然界的季节;从生产、生活来讲,是农民们一年劳累的庄稼已收完,牧人们从农区离开长达三个多月游牧后,牛马肥壮,带着酥油,奶渣等畜产品,又回到农区,刚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虽然朗县金东一带属农区,但牧业比重较大。夏季,男人们赶到牲畜到海拔较高、水草丰盛的牧场上去游牧。到了秋季,返回农区,同家人一起干农活;从宗教的角度来说,藏历9月22日是佛教的降神节。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和特定的宗教氛围中,寻求到了比较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节日。在金东一带的各个村都要过该节日,但节日特色鲜明,程序具全的就算来义村的了。下面简要介绍来义村牧人节的程序和内容。
牧人节的第一天,是一种集敬神、体育、文艺为一全的活动,早晨,所有的放牧人员身着独具特色的节日盛装。即头戴牛毛皮制成的帽子,上身穿犊牛毛皮缝制的头套坎,肩长衣,下身穿黑色氆氇裤子,脚穿牛皮制作的扁头长筒靴子,左手戴宽皮带上用许多小贝壳点缀的“觉旦”手镯,右肩挎“切库”袋(装喂牛的盐巴)子,在袋子的右边挂“吴日多”(投石带),左边挂红色羊毛制成的围巾。牵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牦牛,汇集在村头,做前往牧场附近去敬财神的准备。各家各户的家庭主妇和姑娘们也身着华丽的服装,带着青稞酒来到村头,为牧人们敬酒送行,祝愿他们敬神活动开展顺利。牧人们喝了家庭主妇和姑娘们所敬的青稞酒 后,--骑上各自的肥壮牦牛,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地首先前往牧场附近的敬神点上去,“煨桑”(烧香)供奉“藏跋拉”(藏语意为财神)。牧人们高呼或念道,“求财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从畜兴旺,牧业丰收”,等求神祈祷词。然后,回到半路上、举行野宴。提前到位的各家主妇和姑娘们,为牧人们敬酒唱歌,对烧香敬神归来表示迎接。提前请来的喇嘛们诵经并作许多供品供奉“域拉”(土地神)。牧人们赛牦牛。于是全村人共同树立起高10多米的大经旗杆,在大经旗杆上挂许许多多染成五五颜六色的牦牛尾,既美丽又庄严。敬“域拉”(土地神)的仪式基本结束后,全村人在野外坝子上围成大圈,盘腿而坐,摆出各家带来的美味佳肴,开始举行野宴。野宴也足以说明藏族人民崇尚自然,回归大自然的观念和习俗,在尽情的野外饮宴中,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欢乐和满足,这是在居室内难以体会到的自然之乐。
下午,全村人回到村活动中心,首先,牧人们说《白》,《折》是以朗诵诗歌的形式赞美自己家乡的景光、人物和习俗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说完《白》后,男女分别排成半圆形的队、手拉着手,跳起“果谐”舞。
节日的第二天,全村人继续聚在村活动中心,并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村领导坐在坐位中央,其余的人按年龄和职位左右两边排位,牧人们坐在两边坐次的尾部,大家边饮酒、喝牛奶、酸奶、吃新鲜奶渣等具有牧区特色的美味佳肴,边闲谈家事、国事、天下事。
节日是人们互相表达祝愿,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加强群体意识的最佳契机,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领导和外村客人们为牧人们献哈达,祝愿他们身体健康,牧业兴旺。牧人们又以干奶渣串代替为哈达,一串串献给老人、领导和客人们的勃子上以表对他们前来祝愿和关心。
晚上,人们围着篝火,唱起牧歌、跳着“果谐”舞,以男女对唱、对跳的形式通宵达旦。在一片歌声回荡,浪漫情调中,展现着一处人们相亲相爱,共存共荣,令人羡慕的欢乐家园,牧人节就算圆满结束。
有时,第三天也继续集会,唱歌跳舞。(来源:新华网西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