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祝著节
2012年07月18日
祝著节是广西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最早称为达努节,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瑶年,以农历五月二十九为过节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过一次的,通常欢庆三天。
祝著节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
“祝著节”是布努瑶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农年历五月廿九日,布努瑶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带上五色糯饭、彩蛋、鸡腿等供品,爬到开阔的高山之巅,敲打铜鼓,唱歌跳舞,尽情欢娱,热闹非凡。然而,这个节日最初汉译时不叫“祝著节”,而是“达努节”。至于“祝著节”一词是怎样译来的,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改革开放初期,睿智的都安布努瑶开始向外界宣传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他们根据五月廿九这天是人类始母密洛陀的生日这个传说来给命名,“达努”是布努瑶语,是“不忘记”、“怀念”之意,不言而喻,“达努节”即怀念始母密洛陀的节日。
一九八0年,时任东山乡文教助理的蒙灵在一个叫作弄业的教学点教书。这位年仅25岁的布努瑶小伙子对本民族文化有着这就执着的爱好,他采写的民间故事发表在区内外的民族文化刊物中,为世人研究布努瑶文化提供了许多具有价值的原始素材。他对“五月廿九节”汉译为“达努节”持有怀疑态度,因为在布努瑶语中,“五月廿九节”音为“ZHUZHU”,“达努”不是瑶语谐音,给这个节日重新命名呢?
在一次采风中,弄山布努瑶的“东甫机‘(布努瑶语,意思是德高望众的人)兰老三老人(已去世,其生前讲述、蒙灵整理的布努瑶民间故事曾发表于《三月三》等到杂志上)给蒙灵讲述了淬于东山布努瑶中关于“五月廿九节”称为“ZHUZHU”的来历:相传在久远的古代,瑶族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无法像邻近的壮汉族那样每月过一个节,始母密洛陀在升天之前,嘱咐瑶族儿女从节俭出发,每半年的最后一天过一个节。那一年的农历正好有二十九天,因此就有了“五月廿九节”。此时恰逢布努瑶五谷丰登之际,因而这个节日就被布努瑶视为一年中的大节。“廿九”在布努瑶语中读作“ZHUZHU”,所以现在布努瑶把这个节日称作“ZHUZHU”。
兰老三老人的这番讲友谊赛比较符合现在布努瑶的生活习俗。蒙灵得天独厚后把它译者为“初出”、“初竺”等词不达意,总感觉不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阅一本介绍非洲土著人庆祝节日的书,突然,“祝著”一词犹如一颗闪亮的流划过天际,着陆于他的脑海之中,这位布努瑶小伙子仿佛一匹饥疲惫的骆驼发现绿洲般欣喜不已,就在那个深秋之夜,在那座简陋的茅棚之下,一盏孤灯陪伴蒙灵度过了这个不平凡的夜晚。他连夜定了一封信阐述自己把“五月廿九节‘汉译为”祝著节“的观点,次日便函寄给了《半月谈》编辑部。
“祝著”既是布努瑶“五月廿九节”称谓的谐音,又是“廿九”这个数字的瑶语读音。从汉语上分析,“祝”即庆祝之意,至于“著”,过去布努瑶力耕火种狩猎等到生活方式无异于非洲的土著民族,使用这个字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半朋谈》编辑部被这封来自茅棚孤灯之下的信深深的打动,他们及时把信转给了国家最高民族事务机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四月,这封带有国家民委负责人签字同间并盖有公章的信几经辗转,终于转回到巴马民委,巴马民委又转交给东山公社,当时的公社书记蓝华兴把这事称为“东山布努瑶的伟大创举”。此后,蒙灵先后被推选为东山乡的副乡长、乡长等职,深爱他的布努瑶群众把他尊称为“瑶山的东甫劳”(布努瑶语,意思是当大官的人)。
一九八五年,东山乡举办盛况空前的布努瑶大节庆祝活动,开始启用“祝著节”这个名称。这一年,节日纪念品上印有由布努瑶书法爱好者蓝有田题定的“东山祝著节纪念”字样。庆典开幕式上,已任副乡长的蒙灵身着民族服装,用布努瑶语进行了近十分钟的“祝著节”命名的演讲。许多记者慕名而来,对这次盛会大作宣传。庆祝活动结束后,蒙灵演讲辞被译为汉文,送给前来参加盛会的自治区民族文化研究所蓝克宽及记者们,随后,“祝著节”一便如香艳的格鲁花,怒放于各类报刊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