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分龙节
2012年07月25日
“分龙节”又叫“庙节”,是毛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以毛南山乡的铁坳为界。分上下团:下团庙从夏至之日起,按地支顺序,数到辰日即为下团的庙节;上团庙比下团庙提前五天,即从辰日起倒数到亥日便是。
毛南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境内。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和下南乡是毛南族主要聚居地,还有一些散居在县内务乡及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点。
分龙节在每年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来由传说很多,其一是犁耙插秧虽已结束,还要向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保丰收。龙是毛南族的图腾,人们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沿袭下来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其二是祭奠三界公。传说三界公是毛南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自从三界饲养耕牛以后,才用耕年代替人力,种上了水稻,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技术。毛南族的后代不忘三界的功劳,每到庙节杀一头菜牛来祭奠他。
分龙节的祭神有庙祭和家祭两个阶段。有两天是庙祭,第一天,先在庙内供神。当晚,人们聚集于庙前观看身着法衣、头戴面具的巫师跳神演唱。次日,人们又围于庙前,观看椎牛祭神仪式。第三天,即分龙日,各户举行家祭家宴,请青少年搞社交娱乐活动。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鸭,制作五色糯饭、粉蒸肉等佳肴,用于祭祖和祭家氏神等。用各色糯饭捏成小团团,插在竹枝上,表示硕果累累、预祝丰收。同时用糯饭团夹粉蒸肉喂耕牛,以示慰劳。供奉祖先诸神之后,即请亲友赴宴,共度节日。
分龙节也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盛会的日子。清晨,他们饱食五色糯米饭,用“发多”包了糯饭和粉蒸肉,放进衣袋里。男青年戴上新花竹帽,姑娘们穿上精致的绣花鞋,欢天喜地到村外对歌,寻觅意见中人。傍晚,毛南山乡到处飘荡着悠扬碗转的歌声。青年男女相邀于水边、山上山下阴凉处,对歌游戏,互诉衷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