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苗年鼓藏节

2012年11月27日

    11月25日下午,2012年贵州凯里雷山苗年鼓藏节开幕。

  在开幕式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以及国内11支苗族代表队,与雷山两万多各族乡亲和五千多位游客以及摄影发烧友,齐集民族体育场,共同欣赏两千多位演员精彩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鼓舞飞扬》,齐贺一年一度的苗年节与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

    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苗年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

    苗族地区过苗年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从这天开始,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寨又一寨的芦笙盛会和一个又一个的喜庆节日。“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串寨酒”、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   

    2009年,由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申报的“苗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丹寨及丹寨周边县市,有苗年习俗的主要有“嘎闹”支系的四个亚支系,即“尤”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北部、凯里南部和麻江东部)、“恭”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境内、凯里南部和剑河、台江、黄平、麻江的部分地区)、白领苗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南部、三都北部)和清江苗支系(主要居住在雷山西部、丹寨东部)。与上述流传地域对应,在丹寨县境内,“苗年”流传的地区主要是北部、东北部的南皋乡、兴仁镇各苗寨,以及东南部排调镇、杨武乡、雅灰乡的部分苗寨。黔东南州内过“苗年”的,主要有雷山县、凯里市等的苗族聚居区。

    由于苗瑶同源,广西北部瑶族地区也过苗年。在那里,苗年又称“达努节”、“祖娘节”、“二九节”、“祝著节”,是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

    “牯藏节”,也称“吃牯脏”、“吃牯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的“牯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

    “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牯藏头”(即牯藏节的组织者)的产生首先要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夫妻双方身体健康,有儿有女;第二,双亲健在;第三,人品端正,口碑好;第四,经济条件偏中上水平。全寨有多位壮年男子被推举成牯藏头候选人的话,就请德行高深的“沟横”(苗语:牯藏师)采用打草卦的方式来决定“牯藏头”。

    吃牯之寨提前一两年喂养牯牛,多者一家喂2-3头,少者两家喂一头,有青年、老人,尤其是姑娘,家庭力争多 办衣物,银手饰,所有家庭竞相备足酒肉、鞭炮、红彩等礼物;姑娘则准备丝线,布鞋等物。主寨提前两月或半年向客人发出口头或书面邀请,临节前再次邀请客人,并用鱼藤草在斗牛场出入口扎拱门。

    节前一天,客人牵斗牛,担肉酒彩礼,吹笙鸣炮进寨,主寨亦吹笙鸣炮相迎,并举行敬神仪式。敬神时,寨头路口置岗哨把守,禁行人入寨。活动一般进行斗牛3至4日。第一日早饭后,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入斗牛场观牯牛打斗,不加干涉。第二天早晨,凡参加打斗的牯牛除少数外均宰杀,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地方平安。节日期间,凡到场观看斗牛和踩歌堂者,皆视为贵宾,日夜歌酒不休。

    鼓藏节是苗族祖先崇拜与迁徙的文化沉淀,是苗族节日的百科全书,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山县是苗族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是当今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展示中心。从2000年开始,雷山连续举办苗年节活动至今,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界闻名遐迩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大恩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