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萨玛节
2012年12月19日
12月18日,贵州省榕江县举行2012“中国·榕江萨玛节”开幕式,数千名侗族、苗族同胞欢聚一堂,庆祝“萨玛节”的到来。
侗族是我国江南一带古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因躲避战乱及瘟疫,历朝历代屡屡南迁。隋唐时期,曾在今广西与广东交界的梧州、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一带居住。史料记载:唐朝建立之初,为扩疆拓土,朝廷曾数次驱逐边疆少数民族。至629年止,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越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达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溯江沿河逃往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带居住至今。
萨玛节也叫祭祀莎岁,侗语“萨”是祖母,“玛”是大,“萨玛”即是大祖母的意思。相传在侗族母系氏族阶段,有一位叫“莎岁”的女英雄,“萨岁”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随避难的乡亲逃到今贵州南部,他们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住下。父母被丹阳的汉人大财主李董顺加害致死后,杏妮来到六甲寨与舅父居住,并与当地青年石道结为夫妇。为躲避李董顺的欺压,夫妇两人来到螺蛳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顺找上门。夫妇两人不堪压迫,遂率众反抗。李董顺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上书朝廷,诬称“峒蛮”造反。朝廷派大军赶来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杏妮最后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族人为纪念她,将其奉为能给侗族同胞带来平安和幸福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因此,在侗寨都建有祭祀坛或“圣母祠”,以供奉她的英灵。萨玛节是纪念她的节日,被誉为“侗族的妇女节”。
长期以来,比较隆重的“祭萨”活动有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肇兴乡纪堂、堂安、夏格、从江县贯洞、龙洞、云洞的正月“措也”活动; 黎平县地坪乡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萨享节”;广西三江、融水的“萨当节”、“萨丙节”。进入21世纪以来,由榕江县委县政府主办的“萨玛节”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2006年,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萨玛节”将持续至12月20日,活动有侗族传统的祭萨仪式、侗年习俗展示、苗族招龙节仪式、侗族大歌、民间山歌、民间斗鸟等。19日,记者在榕江县月寨圣母祠祭“萨”现场看到,参加祭祀活动多为已婚妇女。祭祀活动开始,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身着盛装的各家女主人排队进入圣母祠每人上前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枝“千年艾”(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之上,然后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绕寨一周,祭拜土地庙,最后来到寨子里的广场上,手牵手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
月寨79岁的老人李秀春告诉记者:“祭萨玛从古时候就开始了,每年一次,一直都没有断过,就是为了祈求全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