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豆节
2013年01月08日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腊月初五也是一个节日,叫做“五豆节”。
关中农村,腊月初五就闻到了年味。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吃“五豆饭”。五豆粥,是腊月初五五豆节的“压轴饭”,是用黄豆、绿豆、豇豆、豌豆与小米或玉米粉做的一种稀粥。不一定是五种豆子,但加上豆子的总数必须是五种。早饭,必须有豇豆,必须是红色的。有的地方只自家吃,有的地方还在邻里间相互赠送。那起源,问乡亲,都说历史悠久,无从考证。那原因,有人说,是讲节令,俗话说:“吃了五豆,长一斧头;吃了腊八,长一杈把;过了年,长一椽。”有人说,是祝愿五谷丰登。所以用五豆,与初五相照应,也是图个吉利的意思。以上这些说法,各地都差不多。
据老辈人讲,五豆节在上世纪中叶还很流行。当时,洛阳市区及周边各县的群众,每逢腊月初五,要凑齐蚕豆、豇豆、黄豆、绿豆、豌豆五种豆子,把它们和玉米糁或红薯、大米搅在一起煮成粥,当早饭食用,俗称“吃五豆”,又云“喝五豆粥”。
讲究的人家,腊月初三就开始精心选料,并提前把挑好的五种豆子放进大砂锅,用文火细细熬制。如此两天两夜,到了腊月初五一早,锅中的豆子早被煮得稀烂,色泽亮丽、香气扑鼻,这时,再把红薯和大米放进去,熬上两个时辰左右端锅。
如此熬出的五豆粥,黏黏糊糊的,舀起来能拉成一条细细的线,浓稠味甜,营养丰富。在那寒风刺骨的隆冬季节,喝上一碗这样的粥,甜在嘴里,暖在胃里,美在心头,说不出多么的妥帖与舒服。
老百姓相信,五豆节家里有五豆,那便预示着以后的日子如豆子般圆满,倘若缺了哪一种豆子,那就大事不妙,意味着家里要受穷了。
另有人认为,五豆节吃五豆的习俗,乃是为了教育那些不爱惜粮食的“败家子”,以使他们明白农民伯伯种田的不易。其缘起,得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说起。
万里长城有多长,修长城的民工就有多苦。秦始皇是个悭吝至极的老板,他从全国各地强行招来数以千计的民工,不给他们发钱,只逼他们干活!这些民工,从早干到晚,累得吐血,却连肚子都填不饱,很快便倒下了一大半。
话说某年腊月初五,天寒地冻,幸存的那些民工又冷又饿,眼看也得去向阎王爷报到了,忽有一人用微弱的声音说道:这样的天气,不吃一点东西肯定难逃一死,但我兜里仅有几颗豆子。出门在外,大家都是兄弟,不如大伙儿把自己的余粮凑到一起,煮粥分食,或许可以度此难关。
众人依言行事,各自翻遍口袋,把仅有的豌豆、绿豆等杂粮凑在一处,竟也有寥寥数捧。于是生火煮粥,分而食用,终于扛过了那苦寒的一天。
后来,估计是这些人中有人幸运地回到了家乡,回想当年,感慨万千,不免于腊月初五吩咐家人熬一碗豆粥以志纪念,众人相行仿效,遂成此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