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村寨举行“月也杆棉”活动庆丰收
2013年10月23日
进入秋收季节,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侗族村寨民间纷纷举行“月也杆棉”活动。摘禾、对歌、山间烧烤,浓郁的民族风情处处展现着欢快的情景。
骡马寨是黎平县永从乡九龙村飞马山上的侗族寨子。10月10日,记者秋阳初照中随着客寨的对歌人流走进骡马寨,参加村子里举行的“月也杆棉”活动。人还在山路上,远远就听见了侗族姑娘们歌唱的声音,天籁之音,绵绵于耳,让人陶醉。
九龙村、中罗村与黎平县的双江乡登界村合成为三龙侗寨,这里是侗族大歌的起源地,是国内外知名的侗族“歌窝”与“歌海”,是侗族地区侗族大歌传承最为完整的区域,被誉为民族音乐原创基地。
三声铁炮响,拦门酒摆开,骡马寨的姑娘和媳妇们用夹道的方式,与客寨到来的侗家人一遍一遍地对歌,欢迎客人到骡马寨参加庆丰收的“摘禾”活动。
“月也杆棉”,禾歌传情。在骡马寨等侗族聚居的村寨,一个房族的一个未婚男子看上了另一个房族的未婚女子,情意初开则设法接近,邀约三五兄弟,在竹竿上扎满棉花,做成棉花杆插到意中人家的禾田里,表达爱意。春去秋来,禾熟稻黄,男子结队前往插棉杆处摘禾,意中人心有准备,随同劳动,在禾田里以歌传情。
《侗族通览》记载,在原始社会时期,侗族先民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形成家族与家族、部落与部落、村寨与村寨之间相互狩猎并为收获而进行祝贺活动。从这个史实推断,唐代以前开始形成这种与自然作斗争而结盟的活动是侗族“月也”最早的形式了。《宋史•西南溪洞诸蛮》所记“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于前导之。”又明朝刘钦所著《渠阳边防考》记载“千人团哗,百人合款,纷纷籍籍不相兼统,徒以盟诅要约,终无法度相縻” 说明侗族“月也”在宋代至明朝时期是较为盛行的一种以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社交活动。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原始的以相互狩猎而进行的交往活动逐步演变为以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集体交往活动。“月也”经历了唐前在劳动和与自然斗争中的孕育期,宋时以侗族大歌为主要内容的侗族文化逐步盛行在侗乡村寨,因此“月也”逐步走向成熟。
“月也杆棉”民俗发展到现在,成为可邀宾客参与的庆丰收仪式。10月10日,记者与所有被邀宾客步行几公里到达骡马寨,安宁的寨子因为客人的到来显得异常喧闹,好客的侗家人身着盛装,歌声迎客,金黄的田野和阳光下,人们快乐地摘禾、抓鱼、烧鱼,然后在傍晚的田野里快乐地享受丰收的快乐。
入夜,一轮明月高照,夜空中繁星闪烁,山间的寨子户户安静祥和。侗家人围在鼓楼的篝火旁,听戏台上主客两寨歌手们的演唱。深夜,戏台上曲终人散,侗家人回到家里,继续说着话,小伙儿姑娘们继续歌传情,小小村寨幽绵的情歌通宵达旦,而这,仅仅是侗家人庆祝秋收,以歌传情的开始。
骡马寨的秋天,田里一片金黄,山间满眼翠绿,突出的鼓楼和鳞次栉比的侗家楼房不时传来的歌声告诉你,这是一个美丽而快乐的侗家的寨子。(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