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乞巧习俗
2014年02月19日
拜七娘仪式
广州天河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已逐步湮灭,但其中姑娘为主的“七夕乞巧”习俗至90年代在天河农村又重新兴起。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称乞巧节,因人们向天仙织女求织布绣花的技巧而得名,又称七夕。主要是姑娘们的节日,传说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日,借助“喜鹊填桥”在银河相会。
天河地区的乞巧节相传明朝已有,清末民初珠村举人潘名江曾有《珠村七夕吟》,生动地记录了珠村乞巧节的盛况。
建国前,除荒年战乱外,此节在各村每年都举行盛大仪式,俗称“摆七娘”。活动时间约两天左右。在各坊较大的姑娘屋(俗称妹仔屋)中设坛“摆七娘”,姑娘们用自制的纸花、纸灯、纸人(俗称纸公仔),刺绣的手帕、枕头巾等精美手工艺品,用预先浸好的谷芽、谷秧(用红纸条围住)和应节时果如油柑子、菱角、龙眼之类,以及用米粒、灯芯草、芝麻、花生等物砌成的瓜果盆摆在祭坛上,并烧上香烛。一般在初六晚通宵达旦地进行,屋内屋外非常热闹。在节日里姑娘们梳妆打扮,披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摆七娘的地方,互相参观学习。晚上,姑娘们对月叩拜,祝愿婚姻美满,并在月光下穿针引线比赛手艺,穿过针线者便称为巧手。同时,很多男青年前来观看凑热闹,他们会受到姑娘们热情的款待。
除姑娘屋外,村中不少家庭也有“摆七娘”的活动。妇女们自行浸谷芽、发谷秧、盛七姐水(俗称圣水)放在祭坛上,摆上菱角、油柑子之类果品,烧点香烛进行拜祭。祭完的谷芽晒干后,收藏好留作药用。用酒坛盛上一坛井水即七姐水,封好留作全年调药、磨药之用。
民国3年(1914年),吉山村举行过一次大型“摆七夕”活动。民国25年(1936年),石牌村董姓,在良湖公祠(今石牌小学校址)摆过一次“大七夕”,也是石牌村最后一次摆“大七夕”。珠村清末举人潘名江曾有诗记载珠村乞巧节的盛况。
建国后,50年代,“大跃进”时期“摆七娘”的风俗被广州市郊区公安机关禁止。60年代,车陂村还有部分社(坊)的姑娘举办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止。1999年,珠村村民自发举办乞巧节。自从,此习俗又再兴起。(来源:广东省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