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斗茶习俗
2014年07月23日
古代文人斗鸡、斗蟋蟀的癖好由来已久,在古书中有不少的描绘,对此许多人都很熟悉,但知道古代文人有“斗茶”习俗的似乎就不多了。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通常是指每逢清明节后,新茶初出时,各地茶乡所举行的茶品与茶技的比赛。它本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到了元明清时,就已经完全化为民间的饮艺风俗了。
“斗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北宋时期,海内晏然,统治者实行了重文轻武向文人倾斜的政策,大量的文人在朝廷担任了一定职务,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在当时安定的背景下,这种优厚的待遇、清闲的生活,刺激了文人墨客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同时茶艺的发展又为生活增添了闲雅的情趣,二者互为因果,这便是斗茶风行的内在原因。
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以福建建安茶农为代表的世俗斗茶,目的是通过斗茶竞选出产贡茶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斗茶的地点选择在山林野外,所用茶品全部是备选贡茶,以饼茶为主,选用斗茶专供的水,器具虽不奢华,但也务求精美。由于贡茶的影响,历代以来从宫廷到市井,都乐于斗茶。范仲淹有首《斗茶歌》说得好: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说的就是斗茶清香四溢的场面。
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茶也称品茗,由主人邀请三五知己,品评名茶。但是斗茶作为排列新茶优劣顺序的活动,则与平和的品茗不同,有着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斗”,正是在争斗中逞强获胜之意。曾经有私塾老师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来概括斗茶的涵义,因此这种比赛活动可谓非常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参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献出所藏名茶,在施展各种精细技法和工序之后,将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样大小的茶盅内,经过集体品评,在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的优劣、煮水火候的缓急等等方面评出俱为上乘者为胜。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自由组合,多的十几人,少的五六人,斗茶时,常有不少的观众在旁看热闹。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观战,特别是当时在场意欲购茶的顾客,更可以一睹为快。
宋代作为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文人雅士,无不好此,并且著书立说,将其理论化。斗茶的雅俗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各地的城镇墟市建立了许多专门用来斗茶品茗的场所茶室,连处在深山老林里的佛门静地也大兴斗茶之风。
茶叶是一种神奇、有灵性的草木。斗茶,尽管是茶叶与茶叶的争斗,但是却如同风云际会的华山论剑一般,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内里气场的较量却暗藏机锋。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可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苏东坡有“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的佳句来盛赞赢家的功不可没。
至南宋时期,斗茶已渐衰微,历经元明之后终成一代绝响,但斗茶的风俗却在南宋开庆年间,漂洋过海传入了日本。日本茶道协会负责人森木司朗在其编著的《茶史漫话》一书中说:“是中国宋代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事实上,中国斗茶的实质精神其实并没有完全断绝,在当今各种名优茶品评比中,仍遗存有斗茶的痕迹和文化基因。悠扬丝竹,博袖轻舒,望色、闻香、沏茶、品茶……重古往今来道论,会天南地北茶人。当悠活、慢活、乐活的生活方式开始大面积流行,饮茶作为一种健康自然的象征、心灵与身体的双修,再一次成为主流社会所热衷倡导的生活状态。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斗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讲述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品茶是一种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味,那将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