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别称
2011年09月08日
中国古代一直是重农而轻商,旧时有一个常用的重要称谓叫“贵本”,即重视根本的、重要的东西,亦特指重视农业。《荀子·礼论》:“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谓之大隆。”意为重视根本是讲形式,重视实用是正名分,二者的统一才是美好与兴盛。《韩非子·诡伎》:“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汉代王符也说:“凡士之学,贵本贱末。人大不华,君子务实。”《抱朴子·博喻》:“故识远者贵夸,见近者务末。”《晋书·傅玄传》:“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
总而言之,历代无不认为重农才算抓住了根本,而重视了工商业,便成了“贵末”,正如苏东坡解释的:“上之人贱农而贵末,忽故而重新,则民不均。”不患寡患不均,经商富得快,制造了大量“不均”,自然受到抨击而沦为“末业”。
与“贵本”观念密不可分,前人将农业称为“本业”、“本务”、“本农”。宋代陆游诗:“家受一廛修本业,乡推三老主齐盟。”“一廛”为古时一夫所居之地,“三老”是古代掌管教化之官。宋代曾巩《上欧阳舍人书》:“推而行之,则末利可驰,本务可兴,富且安可几而待也。”《汉书·西域传下·渠犁》:“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为本农。”
同时,古时“桑麻”三字也泛指农事。如孟浩然著名的《过故人庄》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正因为以农为本,所以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又被称为“重民”。《管子·七法》:“轻民处,重民散,则地不辟。”严知章注:“重民,谓务农者。”管子认为,那些游手好闲者流聚首一堂,而从事生产的农民四处逃散,土地就没有人去开垦了。
农民最常用的别称是“农夫”。如“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农夫”虽为旧称,今仍袭用。同时也称“农家子”、“庄家汉”。“庄家汉”也指农民。
古时生产条件较好、收益较多的农民又叫“上农”或“上农夫”。《孟子·万章下》:“上农夫者食九人。”“食”读如“四”,意为拿东西给人吃,即上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
有田方能耕。因为农业即“田业”,所以农民的别称相当一部分以“田”字开头。传说中最早的耕田者神农氏便别称“田祖”。《诗·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孔颖达注释说“以迎田祖先啬之神而祭之。”朱熹则说“谓始耕田者,即神农也。”唐玄宗《千秋节宴》诗:“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乡。”“杖乡”指六十岁拄杖行于乡里的老人。“田祖”之外,更有“田者”、“田人”、“田公”、“田夫”、“田唆”、“田农、“田家”、“田僮”、“田驺”、“田奴”、“田仆”、“田丁”、“田子”、“田佃”、“田客”、“地客”、“田叟”、“田父”、“田舍翁”、“田舍公”、“田家翁”、“田舍郎”、“田农子”、“田舍子”、“田舍汉”、“田家妇”、“田农奴”等。
“田者”、“田人”、“田公”、“田夫”、“田唆”、“田农”、“田家”都是指一般农民。《文子·精诚》:“故田者工强,国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宋代梅尧臣有《田入夜归》诗。唐代张鹜《朝野佥载》:“腊月见三白,田公笑赫赫。”“三白”即三度下雪。唐代王驾《夏雨》诗:“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唐代高适《苦雨寄房四昆季》诗:“惆怅悯田农,裴回伤里闾。”《宋书,袁湛传》:“增贾贩之税,薄畴田之赋,则末技抑而田唆喜矣!”
从事农耕的奴仆、奴隶有“田僮”、“田驺”、“田奴”、“田仆”等。范文澜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田僮,是耕田的奴隶。汉武帝曾没收商人的大量田地和田僮,足见一般地主(包括商人)都愿意使用奴隶。”古代为贵族掌管车马的人叫“驺”,“田驺”指专门从事农业的奴隶。《晋书·职官志》:“元康元年,给菜田八顷,田驺八人。”《魏书·邢峦传》:“俗谚云:耕则问田驺,绢则问织婶。”宋代洪迈《夷坚丁志·师逸来生债》:“拂旦,田仆来报:‘昨夕三更,白牸(音字)生犊。””‘拂旦”即拂晓,牸即母牛。
比奴隶地位稍好一点的是依附于地主的农民,计有“田丁”、“田子”、“田佃”、“田客”、“地客”等,指依附于田庄主的男性成年农民。《宋史·列女传·曾氏奴晏》:“一日,贼遣数十人索妇女金帛,宴召其田丁谕曰:‘汝食我食,贼求妇女,意实在我’。”《红色歌谣·新童谣》:“田佃骂田公,田佃做到死,田公吃白米。”在此“田公”不指农夫而指的是地主。彭湃《海丰农民运动》:“冬呀冬,田仔骂田公。”“田仔”即田佃。“田客”、“地客”均指雇农佃户。《宋史·王罕传》:“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