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广州广府庙会
2012年02月15日
阔别百年而重新归来的广府庙会,成为了这两年广州春节期间最为热闹的节庆活动。开庙门、逛美食、非遗秀、大巡游……,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广府庙会,比首届人气再增。
从去年的300多万人次“赶集”体验,到今年500多万人次的现场观看、互动、参与,广府庙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味狂欢节”。
一场庙会,一场城市的狂欢
“最难忘庙会美食,明年的庙会能否延长时间?”庙会结束两天,网络微博上还在流传着“广府美食”的美味传说。府前西街、老城小巷,短短200多米的庙会美食区成了美食小吃天堂,七天的庙会里,从早上10点开市到晚上9点收档,每天都吸引着人山人海的“吃货”们。
享受庙会的美味,成为了这几天广州人最“中意”的事情,一些住在周边的街坊干脆把美食区当成了饭堂,正点就到美食街“开饭”;附近的写字楼白领索性把美食当正餐,以致于众人打趣“单位饭堂几乎要哭了。”
最钟情还不止广府美食,广府非遗大师秀、自贡花灯秀、本土动漫明星秀、Cosplay秀、广府达人秀,场场都是人气爆满。有父母带着子女在非遗区几进几出的现场“求艺拜师”;有喜羊羊、灰太狼、猪猪侠、菲菲等本土动漫明星倾巢而出的“轰动”场面;有广府草根达人的精彩绝技。
而最“狂”的是正月二十的城隍爷出巡,绵延中山四路、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的几万平方米的北京路广府文化博览区域内,万人空巷,水泄不通。为一睹城隍爷真容,数万市民不顾低温天气的寒意,提前早到、沿街等候两三个小时,沿路追随城隍爷、财神爷等“各路神仙”和醒狮、杂耍、飘色、舞麒麟等民俗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广府庙会七天“保守”估计共有500多万人次参与到这次“吃、喝、玩、乐、游、购、娱”的庙会活动中来,比首届庙会人气更旺,多了近一倍人流。以致于庙会结束,仍有不少人大呼“还没过瘾”,希望庙会能够再延长些时间。不少网友则在流连之中期待着明年的庙会,网友salinna说:“明年还要看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广味十足
庙会,起源于远古的聚集方式,最初为祭祀祈祷;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抬着神像出巡的仪式,这种庙会巡游传统于唐宋时期传进岭南(史料记载)。
在我国北方,庙会文化保存较好,其中以北京庙会最富盛名。而在南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仅少数地方有所保留,广府民俗文化活动中的“庙会”在此期间也一度“消失”。
2011年正月,借着广州城隍庙重新对市民开放的契机,阔别广州上百年的“庙会”重新走进羊城,成为当年正月里的街头巷尾热议的百姓话题;2012年,广府庙会再次开办,已是各地慕名而来、城中百姓日日狂欢的场面。
广府庙会缘何激发广州市民游客如此热情?
广府文化知名研究专家陈泽泓认为,广府庙会之所以“火爆”,有其内在原因。首先是形式上,广府庙会迎合了大众心态,能够找到“庙会”这种民众喜爱的形式,带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享受;其次与广府人的性格有关,广府地区人性格开放包容,只要喜闻乐见、大家喜欢、时代能够接受,他们就能够接受。实际上广府庙会有一些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广府文化,比如韩国明星表演、cosplay等,但好在广州人不会在意、也能够接受并且喜欢这些非“广府味”的内容,所以大家对它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喜爱”和“融入”;另外,广府庙会创造了很多民众参与的平台,不是庙会娱乐大众,而是大众娱乐庙会,这种“参与”与“互动”,是对文化最好的体验与认可。
“庙会走进生活、走进百姓,才有生命力。”作为两届广府庙会“主创队伍”的主要负责人,越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晓丹介绍,广府庙会从开办之初就是“开门办庙会”的理念,希望办成“大家的庙会”,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把庙会打造成为一个让老百姓体验欢乐的一个平台。
陈晓丹介绍,第二届庙会自第一届庙会结束后就启动了。为了使第二届庙会更具特色,组委会召集了许多场座谈,如:大家谈、专家谈、代表谈、大学生谈、街坊谈等,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意见。最后把建议最多的——要广府味浓、要融入百姓、活动尽可能丰富且互动,全部融入到了第二届庙会中来。“让庙会主动融入、走进老百姓,尽可能吸引他们,并且让他们愿意参与,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认可。”(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