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2012年06月19日
端午日的风俗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插白艾、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另外,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人们还有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给岳母送礼等习俗。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饮雄黄酒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动植物滋生,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毒出入居室,袭扰人类,如何祛之?旧的传统风俗是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喝几口雄黄酒,或将雄黄水洒于床下、墙角以避毒。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避虫毒。”所以,民间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不少地区的百姓到了这个时节,要用五色纸剪成镇锁五毒的葫芦图,贴在自家的门、窗、炕和墙壁上;小孩子们要在脖项、四肢上拴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身上佩戴香包,并穿戴五毒图案的裹肚、背心和鞋帽,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一物降一物”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约,以达到远离疾病、身体健康的目的。
挂钟馗像
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还流行居室中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顾禄曾在他的《清嘉录》中也有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钟馗乃唐朝有名画家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据宋代《醉翁谈录》云:“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鬼物,名曰钟馗,既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次久病不愈,偶有一夜,梦见一大鬼捉去一小鬼,大鬼声称自己名钟馗,试武举未中,誓为皇帝陛下除天下妖孽。唐明皇梦醒,即刻病好。于是,便命吴道子将梦中的钟馗捉鬼作成一幅画,挂于宫中以避邪和镇妖。
“上之行为风,下之移为俗。”皇帝用钟馗驱妖,民间百姓也就请钟馗来除魔。唐宋时期,只要一到岁末除夕,人们便挂钟馗像,用以避“年”。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百姓不仅在春节挂钟馗像,而且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请”钟馗对付五毒,以期拨除不祥、一年顺达。在这种沿袭已久的端午节风俗的影响下,独具慧心的铸钱工匠们,便铸造出了诸如“钟馗祛五毒”等一些属厌胜性质的钱币供人们佩戴。从明清至民国,端午节这天,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民间百姓,佩戴“祛五毒”钱币已经成为时尚,并将其视作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居室里也好,铸造成钱币佩戴在身上也罢,请他斩妖驱毒,只不过是古代先民们朴素的美好愿望罢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过端午节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祛虫驱毒,避免其袭扰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这才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久传不衰的真谛所在。
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
在我国民间,还有端午节女婿们给岳母送礼习俗,俗称“送端阳”,端午节又被称为“岳母节”。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不过,女婿们还是得小心翼翼。端午节这天女婿们都要孝敬岳母,据《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给岳母“送端阳”节礼以表达感激之意,其中咸蛋、皮蛋是必不可少的。“送端阳”对渴望“转正”的准女婿而言尤为重要,假如女方答应男友这天到自家作客,那婚事便十有八九了。所以,也有不少男青年以此来试探女方的想法,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的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