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习俗
2012年08月07日
今年的立秋是从今天(8月7日)的上午10点31分开始,这一天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开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知秋”的成语。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认为,一旦进入立秋,气温就会逐渐下降,秋老虎也威风不了几天了。
萧放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依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确定的时间点,每一时间点相距15天,如果以立春为起点的话,立秋在第十三个节气点上。
萧放说,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它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是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民谚早就有“三伏在秋”的说法,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因此,立秋过后,往往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不过一旦进入立秋,气温就会逐渐下降,秋老虎也威风不了几天了”,萧放表示,“正可谓‘交秋一日,水冷三分’。”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就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此外,一过立秋,晴多雨少,秋风送爽,最适宜晒干菜。
在古代朝廷,立秋时要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萧放介绍,立秋当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京城西郊迎接秋气。天子回朝之后会对有功的军人进行奖赏,并开始军事训练,整顿法制,修缮监狱,审理案件,处分罪犯,征讨抗拒王命之人。这一季节,农人新收稻谷,进献给天子,天子尝新之前,先供给祖先。
宋代,立秋当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宋代民间有戴楸叶民俗,人们在立秋当日将楸叶剪成花样戴在头上,以迎节气。这是与立春戴彩胜迎春相对应的民俗。
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