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四川理县举办花儿纳吉赛歌节欢庆羌历新年

2012年11月20日

    “我们唱着古老的花儿纳吉,我们欢聚在东方古堡桃坪羌寨,我们把灿烂的微笑洒在凤凰涅磐后,从悲状走向豪迈的花儿纳吉寨歌节领略那一份远古民族的风彩……”今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一年一度的“羌年”,四川理县在桃坪羌寨萨朗广场举行《吉祥颂歌感恩祖国》第六届羌年花儿纳吉赛歌节。

 

  羌年,羌语“日美吉”,意为吉祥欢庆的日子,是羌族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此节相传是源于先秦时即已形成,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其礼仪庄严肃穆,祭祀排场尤为讲究,故称为“十月初一还大愿”。

  “花儿纳吉”是羌族婚礼歌谣中的一种曲牌名。按曲牌名可自由即兴编词进行演唱。“花儿纳吉”则既有合唱,又有对唱,形式独特。

  当天一大早,桃坪羌寨景区萨朗广场就聚集了来自理县桃坪、蒲溪、薛城、木卡、通化等乡镇的羌族村民。因为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日子,男女老少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

  理县文化局副局长杨平介绍:羌年,“农人进入农闲的季节,阖家团聚欢庆丰收。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杨平说,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大型活动有还愿,祈福消灾和吉庆有余,一般为3至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庆典从古羌族文化神秘的祭山仪式开始,由“释比”主持仪式。

    释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宗教文化现象,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

  祭山仪式现场几位羌族男子,他们头戴着高高的毛帽子,帽子上还耸立着三个角;右手拿着类似于拐杖的器物,左手拿着铃铛。他们就是主持祭山仪式的“释比”及徒弟。昨日,主持仪式的是,一位已有70岁高龄的“释比”孟子成,他是理县仅有的5位“释比”之一。“我们戴的帽子叫猴头帽,上面三个角,代表山神、火神、地神,手上拿的是神杖和响盘。”孟子成说,这是“释比”祭祀时的着装。 天府早报

  祭祀表演结束后,各式各样的羌族特色歌舞随之舞动起来。在这里不仅可欣赏到羊皮鼓舞表演,还可以欣赏到桃坪、蒲溪、薛城、木卡、通化等乡镇羌族村民带来的歌舞表演,如《萨朗舞》、《来呀莫勒》、《白云耕歌》、《恰热热俄米切让》、《欢迎你到桃坪来》等原生态歌舞表演,,这些表演都是数十人高歌畅舞,气氛十分热烈。再现了羌民族的日常生活、劳动、娱乐的情景,展示了羌民族能歌善舞的豪爽性格、乐观向上的心态。悠悠羌笛吹起《羌山恋》,让人想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千古名句。羌族传统游戏《啊抓抓》,让人走进羌族儿童的精神世界。活动现场,羌族群众还唱出了花儿纳吉、《共产党好》、《感恩歌》等曲目,唱出了羌族人民的感恩情怀。

    据了解,2008年“5·12”汶川地震,桃坪羌寨遭受重创。震后,理县抓住灾后重建和湖南对口援建的历史机遇,投入对口援建资金1.5亿,在桃坪老寨旁新征150亩土地建设了桃坪新区,包括古羌文化演艺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的古羌文化展示传播中心,莎郎歌舞广场、释比文化祭坛、古羌石碉楼、羌族文化景观小区。109栋气势恢宏的石砌碉楼与老寨相连,为老寨提供了旅游接待保障又自成风景,实现了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