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全国各地多彩民俗闹元宵

2013年02月24日

    今天(2月24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各地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竞相登场,为欢度元宵节的人们送去了浓浓的喜庆和欢乐。

    今天,山东省即墨市举行元宵节踩街游行闹元宵活动,来自农村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表演深受市民欢迎。

    今天,山西省太原市的多支民间演艺队伍走上街头,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欢庆元宵佳节。

        每年元宵节到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赏灯是南京人的传统习俗。昨晚(2月23日),南京夫子庙景区热闹非凡,游人如织,“江苏·秦淮灯会暨第二十七届夫子庙春节灯会”在这里举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灯赏景,欢度元宵佳节。截至当日20点30分,在夫子庙景区观灯的游客人数突破31万。

    昨晚,来自四川自贡的火龙队在云南昆明大观公园进行精彩的“火龙”表演,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10多名赤膊的专业舞龙手在焰火中翻飞舞动,场面精彩热烈,让观众大饱眼福。

    昨晚,“火树银花”大型实景民俗表演在河北省蔚县暖泉镇举行,通过歌舞、“打树花”等传统民俗表演欢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发源于蔚县暖泉镇。铁匠们将炼成的铁水扬抛甩溅在城墙上,铁水遇冷迸溅四射,形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因此被称为“树花”。

    昨日(2月23日),在“中国社火文化之乡”陕西陇县,百余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成的社火队伍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社火巡游活动,吸引了十多万群众和各地游客前来观看。陇州社火包括马社火、背社火、高芯、高跷、舞狮舞龙等二十多个种类,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故事,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被誉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2月22日晚,江西上饶县石人乡汪宅村闹起元宵板龙灯,两百余米的龙灯在村中舞动,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闻讯前往,感受闹春气息。据悉,板龙灯又称石人桥灯,始于晋、兴于唐、鼎盛于明清。江西上饶县石人乡素有“桥灯之乡”的美称,村村都有桥灯会,每班桥灯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桥灯古以祭社稷、敬佛道为主,今以庆元宵、庆丰收、庆太平盛世为主题,但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年正月十二至十五日为石人桥灯会期。2010年,石人桥灯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月22日,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各个村镇都进入了一年一度热闹精彩的板凳龙舞龙时节。家家户户扛起板凳舞龙,是当地农家新年里的风俗。在浦江县,起灯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初十,一般每户出一人一条板凳,村子越大,龙越长,舞龙的难度越高,也更具观赏性,相邻的几个乡村还会把板凳龙舞到一起,比拼谁的龙更长、更漂亮、舞的更起劲。据浦江县志记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灯节”。浦江板凳龙,又称为长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一条龙从头到尾,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长度从数百米到几千米不等,阵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合了体育、杂技、舞蹈动作,不仅保留了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也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月21日,福建长汀县童坊镇举林村村民在水田里抬着关公塑像“闹春田”。每年的正月十二、十四,福建长汀县童坊镇举林村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水田里,四人一组,奔跑打转,相互比拼,以跑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当地人把这种活动叫做“闹春田”。据了解,长汀“闹春田”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们通过这种形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以喜气洋洋的气氛来迎接元宵佳节。(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