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跷走兽
2013年09月04日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将人与兽巧妙组合,精心装扮,演绎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这种罕见的民间表演艺术仅存于运城稷山县。
踩高跷这种形式,据说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稷山县因境内的稷王山而得名,隋代稷山县名正式出现。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位于县城东南端,阳城村分为南阳城、北阳城,阳城村的高跷走兽艺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在阳城村的县城建成了火神庙,在正月二十九这天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虽然高跷走兽艺术在热闹纷呈的庙会活动中只占据着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在当地堪称一绝,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项,从那时起,这项表演每年举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杨丙耀等老艺人凭着一种对祖先文化遗产的酷爱,将道具悄悄保存下来,使这项艺术得以继续传承。
阳城走兽高跷是庙会祭祀活动游行表演时的一种主要节目形式。因为走兽是一座大兽体,由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饰演者均负重荷,脚下高跷必须是同步行走并协调一致。表演时需要辅助配乐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调整两个人的步伐,难度极大,常使扮演者大汗淋漓。由于两人脚踩高跷,腰间装饰一个巨大的野兽,从外观看像真人骑兽表演,表演者披甲跨骑、气势威武雄壮,摆弄各种姿势,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现有的走兽造型基本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兽头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再用软布、麻纸、草纸经胶多层裱糊、阴干,取模并修饰,上色油漆而成。兽身主要由主架、竹板、麻带、麻丝、麻绳、铁丝、软布、草纸等缝制和绑缚,并粘贴、装饰而成。
阳城村表演高跷走兽使用的兽头仍然是几代人延续下来的,每个走兽都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或典故,每个故事都表现了征服邪恶的主题。(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