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梅戏之乡安庆遍听黄梅声
2013年10月10日
安徽安庆是一座有戏的城市,国庆黄金周期间,无论在天柱赏景,还是市区漫步,都能遍听黄梅声,处处皆闻黄梅调。
安庆是黄梅戏的起源地。为推进黄梅戏艺术传承发展,安徽省文化厅、安庆市政府共同主办2013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于9月30日至10月7日在安庆举行。
从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黄梅戏剧目展演、全国黄梅戏校园大赛决赛到广场黄梅戏汇演……,在安庆,各种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在剧场、广场、甚至街头巷尾轮番上演。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唐跃介绍,黄梅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徽省代表性剧种,安庆市通过举办黄梅戏展演周,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必将提高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期待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朋友,走进黄梅故乡。
在黄梅戏经典唱段演唱会现场,从梅花奖得主韩再芬演唱的《左牵男右牵女》、国家一级演员赵媛媛演唱的《潜水之悲》,到民间草根社团黄梅戏演出者王向林、詹玉涵的一曲《梳妆打扮出门来》,再到普通黄梅戏票友袁江荣、杨善勇的《龙配龙凤配凤》,草根与名家同台展演,引得台下阵阵叫好。
在夜晚,街灯下,广场上,行走安庆街头,从黄梅戏艺术中心、人民剧院到安庆市科技广场,白泽敬老院,除了专业社团的高水准演出,还有普通戏迷票友自娱自乐。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最早源头可能是来自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此观点较为普遍)。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