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石湾公仔:泥与火中诞生的奇迹
2013年10月17日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石湾公仔”,北宋时期,石湾陶器远销日本、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成为我国南方著名的陶瓷基地之一。明清时期更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盛名。
石湾公仔产品种类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园林建筑及微塑(山公)五大类,其中尤以瓦脊公仔演变而来的桌面人物陶塑最为出名。传统的石湾公仔多以神仙、佛道和渔樵耕读之类为题材。
石湾公仔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胎毛技法”则是将国画中的翎毛技法运用到动物陶塑上形成的特殊技法,使得毛发的质感栩栩如生。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卓越代表,而石湾陶瓷在绚丽多彩的中国陶瓷史上,更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以“石湾公仔”为代表的石湾陶艺品,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典范。
如今,作为陶醉文化街区的示范项目——“陶醉天下”已率先启动。融合“陶”、“酒”文化的“陶醉天下”项目,座落在魁奇路以北、东平河畔,将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创意、商务、生产等于一体的文化街区。借助于这一展示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湾公仔这个品牌将更加闪亮。
“石湾公仔”的传统制作技艺,对制作者的要求都很高。每一件作品的形成,都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其传统的制陶工艺,分为原料加工、成形、煅烧三大工序,重要流程则分为泥料加工、成形、装饰、上釉与烧制五大步骤。
选泥
泥土,是最基本的原料,陶瓷作品的好坏取决于陶土的优劣。陶泥又取材于粘土,加入淘砂,有时还得按各地选取的泥质情况选配熟料(如瓦粉)。传统的原料加工,由人工操作,首先把泥料放在泥池内用水浸泡,然后捞上来反复搅拌、踩踏制成熟泥。炼制好熟泥后便可通过手制、印制、注浆、拉坯、滚压、冲压等方法,把熟泥制成器皿,使之成形。
制作
制作一件石湾公仔作品,泥料加工、成形两大步骤完成后,便要开始进行修改、镶嵌、装饰了,其方法包括:抹、擦、刮削、压印、雕刻、彩绘、镂空、安装配件等。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陶,其纹饰就是用压印手法制作的。
上釉
接下来就是上釉。釉是一种近似玻璃的物质,主要成份是石英。上釉不仅能为陶瓷增添色彩,还能为它提供一层保护膜,因此,上釉步骤较为关键。传统的釉原料大多以植物灰,如桑枝、木材、稻草等烧成的灰作为基础原料;现代的釉原料一般为化工原料,由色粉、熔块等组成。石湾陶器的釉彩,以蓝、绿、白、黄、黑等色调为大类。
入窑
入窑煅烧是石湾公仔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石湾人又称这道工序为“过火山”。陶器入窑后,温度开始缓慢升高,300℃时,坯体的水分完全排出;升至400℃至600℃时,开始排出结晶水;温度达到900℃时,釉开始形成熔解的玻璃状,渗入陶胎面的间隙中,釉与胎结合为一体,形成釉膜;1250℃时,釉料完全熔融,并产生发色反应,恒温半小时,缓慢冷却,陶瓷作品最终烧制而成。
在老石湾片区的各家各户里,都能看到石湾公仔的身影。石湾公仔也已成为石湾陶瓷艺术的标志。石湾陶瓷文化的繁荣,也促成了众多陶艺大师的诞生,并活跃在石湾乃至世界陶艺舞台上。
事实上,作为“千年陶都”的石湾,今年年中已在《石湾镇街道产业发展三年规划》中明确定位:以“三区四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东提西进”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城人”融合,着力把石湾打造成现代化城市核心区。其中,西部的传统产业区将融入石湾独特的陶文化、酒文化,打造陶醉文化街区,结合规划和文化活动,在旧石湾片区发展中充分展现出陶文化、酒文化的独有性和独特魅力。(来源:佛山文明网 记者 关泳仪 通讯员 曾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