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百鸟衣被收为中国服装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3年10月30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百鸟衣,已被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服装博物馆收为“镇馆之宝”。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省永清县台湾工业新城内的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一睹了苗族百鸟衣的风采。
记者在现场看到,苗族百鸟衣为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版块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艺术为一体,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形鸟图案,每个图案的鸟形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件苗族百鸟衣大约在1930年至1940年绣制而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我们服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筹建处主任张学礼说。
“百鸟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苗族古史神话《十二个蛋》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在该地区苗族祭祖活动的“鼓藏节”上,主祭服为百鸟衣,“旗幡”用长幅蜡染布和织锦做成,上面满是鸟纹,还有沾满白色鸟羽毛的祭祀树。
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居住在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唐贞观三年,黔东南地区苗族首领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 “王会图”,这是百鸟衣较早见于文献的记载。
百鸟衣为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版块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艺术为一体,作工需三到五年。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形鸟图案,底布以土布为基调,每一版块均以茧片作白底。各个图案的鸟形状千姿百态、有抽象的、有几何图案的。
百鸟衣古装有男装和女装之分,均为无领衣;苗语称“欧花闹”(女装),“欧花勇”(男装)。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女装为前后几幅条带的“鸟龙”组成。男装为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穿这种款式的男子,头用青布包缠,外层用镶有两排银锥的银带箍在布帕外,系结于脑后,并垂飘带于背后直过臀部以下。上衣为无领对襟宽松式,两袖宽大平直,与衣身成90度角,下摆与飘带裙缝合,仅以边缘线带束之。直襟无纽扣,除两袖口用土蓝布贴饰外,通体绣花,亦有通体织锦的。绣花者为精品。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图框,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框外四角为凤头龙身图或异形龙图,两袖则多为圈龙图,亦有各种飞鸟或异形动物图案。
百鸟衣服饰图案丰富,原始古朴,色彩以绿缎为底,桔红、黑、浅黄和白色花饰为基调,是苗装中的精品。该式服饰一般在祭祖大典)——鼓藏节上为仪仗队的芦笙手穿著用服,后来在年节或其它庆典中亦使用。
据介绍,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是河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2010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外墙装饰装修。中国服装博物馆是博览园最有特色的建筑,将于2014年初正式开馆,共有四个展厅:服装历史沿革、国际服装服饰、民族服装服饰、浙商服装发展及服装精品。目前已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达成服装博物馆展馆服装服饰征集、展馆布展、技术管理等方面合作意向。另外还同永清李赢民俗收藏馆达成1300件服装、服饰接收进馆意向。张学礼表示,“中国服装博物馆以挖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基础,把现代的服饰和国际的服饰集中展示,致力于让中国的服饰文化从古代走到近代,从近代走到现代,直至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