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川万人跳沙朗庆羌年 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3年11月06日
“沙朗,沙朗,快乐的沙朗”。2013年11月3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新县城新生广场举行万人跳沙朗活动,共同庆祝羌历新年暨北川成立羌族自治县十週年。来自全县的11728名沙朗爱好者齐聚新北川新生广场,载歌载舞,共同庆祝羌历新年传统佳节,创下规模最大的沙朗舞吉尼斯世界纪录。
羌笛声声悦人耳,鼓点阵阵撼人心。迎着秋日午后的暖阳,北川县的乡亲们身穿羌族服饰,扶老携幼匯聚北川新县城,走上街头、广场,汇聚在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庆典从古羌族文化庄严古朴的祭祀仪式开始。随后,万人齐跳沙朗拉开帷幕。
上万名北川民眾和著一曲曲藏羌歌曲随之而舞,有的羌族小伙儿身披羊皮袄、敲响羊皮鼓;有的羌族姑娘手拿羌红,时而甩动,时而举起,跳出欢快的舞步。沿着禹王桥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一线随处可见跳起沙朗的羌族同胞。他们嘴里唱和着喜悦,脸上洋溢着幸福,用肢体语言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万人莎朗开跳之前,公证处进行了公证,吉尼斯世界纪录大中华区认证官宣布了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一是人数上万,其二是上万人必须在持续5分鐘内跳出统一的莎朗。当日的北川新县城从清晨开始,已经满城喧嚷,四乡八里的乡亲赶来过年,赶来看这场节日里的盛装舞步。下午2时许,11728名北川人在北川新县城中轴线及沿线路口,跳起欢快的莎朗,成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遭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县,很多会跳羌族沙朗和对沙朗有研究的人在地震中去世。灾后五年多来,在各界的帮助下,新建了县城,羌族文化得到挖掘和恢复,人民开始过上了幸福生活。北川著力打造旅游,今年新县城申报5A级景区成功。这次,县里借羌历年,搞万人锅庄和羌族服饰展示。1万多来自各乡镇、社区的羌族群众,身着各式民族服装,在抗震纪念园新生广场、巴拿恰等地,随着音乐同时跳起了沙朗。
羌语中称“沙朗(也称锅庄)”,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
早在商时期,古羌人完全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以“祭”的方式祭天,祭祀活动十分庞大而又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后来艺术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进行推广。
“沙朗”是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该舞蹈节奏明快,舞姿雄健。跳羌族沙朗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节日场面特别大。羌族沙朗表现了羌族人民乐观、积极向上、不畏艰险、顽强的精神面貌。(中国网记者 田建忠 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