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和清音”传承基地正式揭牌
2013年12月04日
安徽太和县日前举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和清音”传承基地揭牌暨协会成立仪式,县委副书记、县长徐会东等领导出席仪式。
太和清音,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是我国稀有剧种,目前全国仅太和独存。其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清代中叶,清音流传到太和,民间出现了自发性组织“清音会”,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
上世纪50年代,“太和清音”曾辉煌一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赞誉为“此曲应从天上来。”太和县文化馆组织清音老艺人成立了业余剧团,率先把清音弹唱改为戏曲上演。1958年,太和清音传统曲目《追舟》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汇演并获奖,同年8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太和县清音戏剧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曾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汇演并获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清音戏选场、选段播放。2006年“太和清音”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于2007年成立了清音学会。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影响和多元文化冲击,“太和清音”已处于濒危状态。随着大批清音老艺人的相继谢世和大量历史资料的流失,太和清音面临失传。
为保护、传承濒临失传的“太和清音”,太和县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稳步推进机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国家非遗创建等各项工作。并利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探索推进“太和清音”进课堂,设立太和太和县二职高为教学点,将“太和清音”纳入课程表,设置选修课,并聘请清音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已有近600名学生系统学习“太和清音”唱段,广受师生好评。
县委副书记、县长徐会东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这次授牌为契机,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切实做好“太和清音”珍贵资料的整理、征集工作,探索推进“太和清音”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和丰富“太和清音进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促进学生素质培养,为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要围绕发展抓文化、繁荣文化促发展,把“太和清音”保护传承工作与各级各部门中心工作,与文化强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保护传承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来源:阜阳市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