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刻三绝之一的北京刻瓷放异彩
2013年12月04日
北京有錾刻三绝:即刻瓷、刻铜、刻竹。
刻瓷是用一种钻石制成的錾子在瓷板、瓷器的釉面上,錾刻出素描、中国画或其他图案的技艺。随着小锤有节奏的敲击,錾子按照艺人的思路,在瓷面上或疏或密地錾刻出人、景、物等不同画面,以深釉为底儿而成素描,以白瓷为底儿涂上颜色,又可显国画、剪纸、瓦当之韵,所以,有人赞誉它是在瓷面上“绣花”的艺术,内行人则称它是绘画与錾刻深邃结合的技艺,是以刀代笔的书法绘画。这就是已经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刻瓷。
据有关资料记载,至清代后期,刻瓷艺术十分兴盛,北京曾设立“造办处”,聚集了各地能工巧匠进行艺术创作,这时的刻瓷已发展为以山水画为题材的艺术品,刻瓷对象扩大到瓷板、花瓶和文具等物。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府承办北京工艺学堂,又称工农学堂,开设各种工艺课程,其中就有刻瓷一科。《旧都文物略》记述:“刻瓷以朱友麟为最著,世居北平,设馆厂肆,曰师古斋。用钻石刻仕女眉目衣折,用錾刀攒山石树木,均极工。皴染处,如写纸上,出自天然。”
现在北京刻瓷的传承人是1962年毕业于龙潭湖畔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茅子芳,他在继承了朱友麟、陈智光等前辈刻瓷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在深色瓷器釉面上,用写实手法錾刻人物肖像的新技法,使北京刻瓷产生出独特的“瓷上素描”的艺术效果。以此法錾刻出的瓷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多个国家的首脑和友人。
2013年5月,在首都图书馆展出了茅子芳几十年所创作的刻瓷作品,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人创作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所以备受瞩目。这次展览的举办也使他的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年逾七旬的老人几下卢沟桥,接连创作了一组卢沟桥的春、夏、秋、冬。这组作品从同一个角度观卢沟桥之四季变化,加之在深釉瓷盘上錾刻,颇有韵味。
一个优秀的刻瓷艺人,必须具备陶瓷知识、绘画知识和篆刻知识,能够全面掌握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使得刻瓷艺术的传承更加不易,所以北京刻瓷的保护实质上就是人的保护。(北京新东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