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非遗二夹弦 樵邱有传承
2013年12月11日
2013年12月1日,正值周末,记者走进河南省滑县万古镇,只见少年儿童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的唱腔和身段。
二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
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以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樵邱村二夹弦为代表的滑县二夹弦,是具有典型地区性特色的地方稀有剧种,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二夹弦、两家弦”,广泛流行于鲁、豫、皖北、冀南、晋东区域,它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百多年来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和音乐风格,深受群众喜爱。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传统文化村。
滑县二夹弦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俎振田、俎振殿、焦凤兰和第四代代表性传人俎云善在樵邱村头用彩钢建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二夹弦传承基地”,今年暑假开始招收了50余名7岁至12岁的儿童,利用假日和周末从乐理、铜器、拉弦、唱腔、步法等方面向他们传授二家弦传统戏曲艺术。俎云善老人说,要用五年时间,一方面进一步挖掘二夹弦的唱腔、板式甚至剧本,另一方面把孩子们培养好,让二夹弦后继有人,还要带着孩子们登上梨园春的艺术舞台。(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