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奔放木鼓舞再现苗族原始生活

2013年12月11日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源于祭鼓节,历史渊源久远,由原始图腾信仰和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发展而来。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

    木鼓舞作为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较大。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已有四十五辈人,一千多年的历史。

    反排苗寨地处中国贵州省台江县城东南面,东径108o24ˊ,北纬26o31ˊ,距县城二十六公里。全寨362户,1500余人,皆为苗族。反排苗寨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寨内有岗峦挺拨的松岔由斗牛坪,是民族节日的斗牛场地;林荫障天,云雾缭绕的“起鼓山”,是寨里四姓氏族祭鼓节举行起鼓仪式之圣地,离寨约一公里的悬崖石洞,是历届祭祖放置单鼓处。

    反排木鼓的制作细而长,长度约一米。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则圆而大,俗称"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点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而施洞、革东地区敲出的鼓点自始至终急如炒豆,响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时。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

    反排木鼓舞采用单击、合击、交错敲击等演奏手法,鼓点错落有致,节奏明快,与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即“牛高抖”、“牛扎厦”、“厦地福”、“高抖大”、“扎厦耨”。这五个章节分别表现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徒来时昼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荆斩刺,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显示了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不忘历史的精神风貌。而施洞、革东地区跳木鼓时,由于大多是穿盛装、戴较重的银饰(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舞蹈时不分男女老少围着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轮回转舞,并有部分人边歌边舞。以此助兴。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丢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敌入侵舞),略刚点南(虫、鱼旋转舞)、略将多〔织布舞),略恰刚(打渔捞虾舞)等六个章节。

    反排村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存着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生态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节重要的活动环节,还是连接苗族社会过 去、现 在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纽带。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