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 传统艺术重放异彩

2013年12月31日

    沙头角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深圳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经过三百多年历史沿袭,流传至今。沙头角鱼灯舞是深圳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沙头角鱼灯舞来源于生活。明末清初,渔民生存条件恶劣,他们以自己最熟悉的各种鱼类的形象创造出了鱼灯舞,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而且由于地域原因,此活动一直成为中港两地长期互相合作交流的桥梁、纽带,形成中港两地香港地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传统。“沙头角鱼灯舞”之所以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专家学者的评价说,“沙头角鱼灯舞”不仅传承了客家传统民间文化,文化元素极强,而且舞姿独特、观赏性强,凸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这一民间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沙头角鱼灯舞是广场男子群舞,专门在晚上表演,由二十几个男子手举鱼灯起舞。场上有四根龙柱和绕场蓝色水布,以仿海底世界。鱼灯舞依靠锣、鼓、钹、高音唢呐、低音唢呐和螺号来伴奏,其中的鼓最特别,是长身小鼓,牛皮鼓面呈头盔状,40厘米高,直径只有20多厘米。表演时不用灯光,观众利用龙柱和鱼灯里的蜡烛光芒,看到“海底”各种鱼类在舞蹈。舞蹈表演的时候,舞者手举鱼灯以低马步俯身曲背运行穿插,使鱼灯呈现出丰富的舞蹈情节。

  表演时,演员手举鱼灯以低马步俯身曲背运行穿插,使鱼灯呈现出丰富的舞蹈情节。

  沙头角鱼灯舞是情节性舞蹈,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鱼类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活;第二部分是恶鱼黄鳢角欺侮众鱼,追赶吞食;第三部分是众鱼团结反抗,打败恶鱼,重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舞蹈中各种鱼是寓意一定社会角色的:黄鳢角象征海盗,任意欺压渔民;众鱼象征广大渔民,不畏强暴,向往幸福生活。

  鱼灯舞的道具制作精巧。鱼灯都是先用竹篾扎成鱼的形状,糊上纱纸,用元粉、牛皮胶和上颜料画鱼,再涂上桐油。还要在鱼腹之下装一条20厘米长小棍,表演者以此举鱼灯起舞。 

  2008年12月2日上午,深圳盐田区沙头角沙栏吓村委门前,彩旗飘扬。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授牌仪式在这里举行。

  据了解,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公布了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仅两个项目入选,其中“沙头角鱼灯舞”成为深圳市唯一的第一批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也是唯一的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类项目。

  深圳市自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深圳盐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及时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保护中心,抽调了业务骨干,组织力量从普查开始,系统进行文字、音像、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等基础性工作。在挖掘、申报“非遗”项目中,省、市、区、街道各级领导,一直看好“沙头角鱼灯舞”的特点和优势,一直有信心,有决心组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致认为:越是民间的,越是通俗的,更是艺术的。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后,这一持续数百年的民间艺术由于各种原因被喊停,中断了40余年,濒临失传。“由于鱼灯舞表演中断了40多年,当年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有些已经去世了,有的已经移居香港,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寻访和追寻路。经过多方探寻,在世的惟一一位知晓扎作鱼灯道具、已经旅居香港的老艺人被吴天其等人多次请到沙栏吓村,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手艺。“鱼灯套具的制作不但讲究形似,也追求神似。按照传统制法,也就是用竹篾、砂纸作材料扎成,整条鱼分三节,手握头节,尾部两节可灵活摆动。制作过程通常先用竹篾扎架,再按照各种鱼类的首尾身形,鳞鳍皮色,描线和着色,然后再糊上桐油防水,最后在头节(即鱼头)内中间装上两个2寸竹节,竹节内可燃插蜡烛,夜间舞动鱼灯时,起到蜡火像流星般、生动壮观的效果。”吴天其向记者介绍。

  随后,吴天其等人对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传统“鱼灯舞”提出进行挖掘和整理工作,首先组织健在的三名老艺人回忆鱼灯的造型,动作、伴奏音乐,大量搜集“鱼灯舞”的有关实物和资料,按传统鱼具制作方法寻找艺人扎作鱼灯道具等,凭记忆传授鱼灯舞的乐谱、舞步和扎鱼工艺。通过整理和排练后,动员村中青年加入鱼灯舞队,把鱼灯艺术传授给他们,重新组成了沙栏吓鱼灯队。经过众人的努力,2003年中秋节,失传了40年的鱼灯舞在中英街回归广场隆重上演,传统的鱼灯艺术重现异彩,引起了众人不一般的欢呼声。通过多方努力,使这一持续数百年的且中断的四十余年的民间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沙头角鱼灯舞以其具有独特的浓厚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经常被邀请到邻近乡村为当地村民演出,期间曾经到过广州、佛山、惠州、香港等地演出160多场次,是沙港两地文化传递的使者。

  2008年8月11日,沙头角鱼灯舞参加了香港庆祝奥运大巡游活动,奥运大巡游32表演团队几乎清一色都是香港军团,沙头角鱼灯舞是内地唯一获邀的表演团队,其他巡演队伍均为香港本地艺术团。吴天其告诉记者:“这次我们村参加演出的队伍是多年来最庞大的一次,演出人员有62人,出动25条鱼灯、2个麒麟、18面旗子。也是留传300多年的鱼灯舞参加的最高规格的演出了,我们真是感到无比光荣!”。

  2013年2月17日晚,来自中国深圳的花车巡游队在悉尼市政厅港口街出发亮相,走在巡游队列最前面的正是沙头角鱼灯舞巡游方阵。当传统梆鼓声和着激昂的唢呐声响起时,鱼灯舞巡游方阵开始舞动起来。乔治大街两侧十余万观众用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表示对鱼灯舞的好奇,当地不少来自深圳的移民急切地询问:“你们是不是从深圳来的?”

  鱼灯舞巡游方阵由24人组成,在他们中间,既有70岁的老人,也有已经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和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吴观球还手举沙棘鱼表演了一段独舞,这段颇显功夫的弓腰马步表演让当地观众大开眼界。由于鱼灯舞特殊的艺术效果,宽阔的乔治大街竟变成了“鱼儿”畅游的海洋,场面极具观赏价值。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是随着客家人的南迁来到深圳落户的,由此成为滨海文化之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如今,这门古老的艺术已经在深圳重放异彩。(来源:深圳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