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安徽宿州砀山唢呐 500年悠悠古韵奏响万家乐

2014年01月08日

    砀山县,最出名的是驰名中外的砀山大酥梨,其次当数砀山唢呐。2011年5月23日,以砀山这座城市命名的古老器乐艺术——砀山唢呐,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

  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难以为继的形势下,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砀山唢呐,目前发展现状如何呢?日前,笔者随同砀山县文化馆原馆长黄世东,采访了两位非遗传承人蒋法杰和王新领,一起探寻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继承创新和传承环境。

  故道奇葩,历史文化渊源留长

  在去砀城镇蒋营村采访砀山唢呐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法杰的路上,黄世东介绍了砀山唢呐的历史情况。 

  唢呐,又称喇叭,砀山人称之为“大笛”。据考证,约在公元3世纪唢呐由古代波斯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年间,唢呐成为砀山极为盛行、很受群众欢迎的吹奏乐器。经过500多年的发展,若干代唢呐艺人口传心授,植根底蕴深厚文化土壤中的砀山唢呐,演奏技巧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盛开在黄河故道上的一枝奇葩。

  据史料记载,砀山唢呐老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班子所演奏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演奏流派:张家班擅长吹奏明朗欢快的曲调,老百姓逢婚嫁节庆多请他们吹打助兴;刘家班偏重沉稳的悲凉曲调,当地多请他们为丧事奏哀乐;王家班擅长在表演中夹杂一些“吃火”、“吐彩纸”之类的民间戏法,令观众耳目一新;陈家班则另辟蹊径,在传统曲牌中揉进一些地方戏曲唱腔,舞台表现力较强。目前张氏、刘氏、王氏吹奏唢呐的都后继有人,实力雄厚,但是其他家族的唢呐吹奏都已经没有传人了。

  砀山唢呐文化渊源留长,演奏流派众多,让人感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了一种历史敬畏感,更激发出走近它、认识它的热情。

  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宗师

  来到蒋营村南头,蒋法杰正在家中指导学生练习唢呐演奏技巧。今年66岁的蒋发杰一生酷爱唢呐,在砀山县名气很大,无人不晓,谁家遇到红白事,都以能请到他演奏唢呐为荣。

  “我父亲蒋文学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11岁拜唢呐名家陈玉兰为师,由于有一定的吹奏根基,再加上学习刻苦,很快脱颖而出,13岁就能独自演奏。我苦练五年出师后,仍觉得所学不够,又跟从师爷张连生学习。师爷见我学习用功,而且具有文艺天赋,就把全身技艺毫不保留的传给我。”

  谈起师爷张连生,蒋法杰满脸恭敬和自豪:“我师爷张连生是全国著名的‘唢呐状元’。1953年,他带着我师父陈玉兰等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当地政府、群众演出100多场。1958年,他代表安徽省参加华东局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以一曲优美的唢呐曲《百鸟朝凤》和一首自创的‘把攥子’《锔锅》技压群芳,夺得民间器乐的最高奖项一等奖,并在上海录音出版了一张留声机唱片专辑。之后,他又晋京汇报演出,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唢呐技艺。”

  经过10年的艰苦学习,在继承了师父、师爷传统吹奏技巧的基础上,蒋法杰又创造出了新的吹奏技巧和方法,为突出演奏效果,他在演奏过程中加入一些民间戏法绝活,如吃火、吐彩纸、漱獠牙扮金刚、火烧葡萄架等绝技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他组建自己的唢呐艺术团,频频到各地演出,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1992年他参加全国“朱载堉杯”唢呐大赛,吹奏《欢乐曲》和京剧《沙家浜》选段,获国家二等奖;2000年他代表安徽省参加在山东威海举办的“全国首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吹奏唢呐舞蹈曲获国家一等奖;2002年他代表安徽省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舞蹈节”,吹奏唢呐舞蹈曲,获国家级一等奖。全国著名唢呐表演民间艺术家蒋法杰,以其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风格,成为砀山唢呐艺术界的领军人物。

  广收门徒,非遗传承有“绝招”

  为使砀山唢呐顺畅传承,去年4月,砀山县成立砀山唢呐传习所。作为砀山唢呐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蒋法杰,义不容辞担任传习所负责人,并深入开展砀山唢呐继承发展和创新等传承活动。

  他摒弃门派偏见,广收门徒,只要是慕名来学的,他都认真传授,现已有20多个徒弟出师,并各自创建了唢呐艺术团,领班演奏唢呐技艺。蒋法杰说:“由于门派偏见的局限,以往砀山唢呐曲目都是老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曲谱,全靠个人悟性揣摩,学起来很受限制。我把传统的和自己创新的曲目,细心谱成曲子,记录下来,并印刷成册;我一首首亲自吹奏,请专业人员刻录成光盘,每个徒弟送一份,让他们潜心学习。吹吹打打一辈子,活到老唱到老,我要把终生所学传给下一代,让唢呐艺术传承下去,名扬海内外。”

  据黄世东介绍,蒋法杰在砀山唢呐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他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改革开放以来,砀山唢呐艺术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既有陈玉兰、尹明山、李希文、王福荣、蒋法杰等全国著名唢呐表演老艺术家,又有王新领、阎华、王宝山、张团结、单古君等一大批唢呐演奏后起之秀,其中女子唢呐演奏员也占有一定比例,是目前砀山唢呐队伍里一道亮丽风景。近年来,砀山县唢呐艺术团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县共有300多家,专业人员3000多人,演奏人员达数万人,并在国家、省、市等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中荣获30多个奖项。从宿州市到安徽省直至全中国,知道砀山酥梨就知道砀山唢呐。

    唢呐新秀,“杀入”央视比赛舞台

  结束了对蒋法杰的采访,黄世东又带着笔者来到关帝庙镇阚寨村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新领家中。刚进阚寨村,就听见一阵阵嘹亮清脆的唢呐声传来,原来王新领正给乡亲们义务表演唢呐,4名乐手演奏劲头十足,中间穿着白色演出服装的演员就是王新领。一曲砀山唢呐传统经典《叫句子》将“吞、尖、拔、憨”的绝技演绎得淋漓尽致,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今年46岁的王新领,是土生土长的砀山人,长得敦实,说话声如洪钟,铿锵有力。王新领说:“我曾祖父、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世代相传到我这一代,也拿起了‘传家宝’唢呐,为群众吹奏唢呐乐音。”

  “您现在唢呐演奏技艺这么高超,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唢呐的?”“我6岁起就痴迷唢呐演奏,经常偷偷地默不作声地跟在爷爷身后,默记着吹奏的手势和嘴型,硬是靠着模仿,我在8岁时就能演奏十几首曲目。爷爷很高兴,就用心教我,让我长大后继承祖业。我12岁在全县唢呐艺术大赛中获得少年组一等奖。”

  经过几十年用心琢磨,王新领不仅继承了祖父的“吞、尖、拔、憨”与“揉、顶、借、代”的绝技,掌握了唢呐演奏的传统技法和许多优秀的唢呐剧目,还独创了自己特有的大气恢弘的王氏唢呐风格。

王新领自豪地说:“为了演奏独特的乐声,我把唢呐揿子的长度缩小约5毫米,内径和喷口均扩大约3毫米,芦苇哨片加宽约2毫米,使音质更加浑厚洪亮,听起来恢弘激越,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形成了我们王氏唢呐的独特韵味。”

  “2009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现场,在金碧辉煌的央视大舞台上,王新领带领砀山农民唢呐队演奏的一曲《快板笛绞》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为唯一一支“杀入”半决赛的农民唢呐队。著名音乐评论家田青先生说:“你们的演奏又有味(儿)、又有劲(儿),我们为之一震,听着过瘾,也为那些专业院校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你们的表演,了不起!”站在领奖台上,领奏王新领的“唢呐王”大名不胫而走。

  王家唢呐代代相传,串乡村,走城市,吹遍了四乡八村,吹遍了邻近几省,曾多次到北京等大城市演出、比赛过。如今,王家班成员已达200人,拥有演出车6台,每年要演出近300场,成为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一支演出大军。王新领年纯收入15万元,为儿子盖起了三层小楼,还买了三部演出车,靠一技之长走上了富裕路。

  “除了王新领,砀山还有两位唢呐新秀:张团结、王宝山。”黄世东说。2012年10月24日,由砀山农民张团结和王宝山二人组成的砀山唢呐“乡音组合”,代表安徽省参加2012年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在传统民间器乐类决赛中,荣获全国第三名。两位梨农演奏出原汁原味的家乡小调——唢呐曲目《梨乡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主持人直呼是“最接地气儿的声音”……

  薪火相传,唢呐奏响万家乐

  从唢呐前辈蒋蒋法杰到唢呐后起之秀王新领,让人感受到几百年历史的唢呐在艺人心中已经成为有灵性、有生命的象征,薪火相传的艺术接力也使唢呐成为砀山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黄老师,唢呐在砀山为何被如此看重?”笔者好奇地问。

  黄世东说:“在砀山,唢呐被视为“神赐之礼器”,砀山人的一生总是与唢呐相伴左右: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与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砀山唢呐由于颇有市场,薪火相传十分顺畅,开枝散叶蔚为壮观,时下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唢呐,砀山唢呐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如何传承?”

  砀山县文广新局局长张宏记说:“砀山县对发展砀山唢呐艺术事业极为重视,不断加强保护、培训和传承。打造新的载体和平台,成立‘砀山唢呐传习所’,对农村唢呐艺术团进行技艺指导;指定专人对传统曲牌进行挖掘,对濒临失传的曲牌进行系统整理、规范和拯救;不定期开办唢呐艺术培训班,请省内外知名的唢呐艺人传授演奏经验;规范传统优秀曲牌,改变民间艺人之间存在的门派观念;创作新的曲牌、曲目,并重点培养后继传人,让唢呐艺术在黄河故道上绵绵不绝;不断提高唢呐的演奏水平,冲击更高层次的艺术殿堂,把独具特色的砀山吹打乐推向新高度,让砀山成为著名的‘中国吹打乐之乡’。”

  唢呐风流500年,“吹”出悠悠古韵。植根于梨都砀山沃土的唢呐艺术,赋予了唢呐艺人艺术的生命,它特有的神韵闪耀着更大的魅力,将在黄河故道上生生不息,香飘万里。(来源:宿州文明网 作者:李艳龙 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