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艺术花开竹韵香
2014年01月15日
竹编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人们用竹编制成各种农具和日常用品,能工巧匠用竹篾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赋予其文化内涵,所以竹编又被称为艺术中的艺术。在淮北市杜集区袁庄村马庄,就有几位村民掌握竹编技艺,75岁的史文忠是其中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史文忠家。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式竹篮及各种竹条,史文忠和他的大儿媳张学霞正在全神贯注地编制竹篮。两人分工明确,一个人负责破竹,另一个人负责编。
只见史文忠手中拿着专用的刀具,将竹子劈成竹条,“12岁的时候,父亲就把手艺交给我和大哥。后来,家人觉得大小伙子成天蹲在家里编竹篮,不如外出打工挣钱挣得多,于是就把这手艺给搁置了。直到我退休后,老伴身体不好,常年要用药,所以又将手艺重新拾起来,挣些钱贴补家用。”
聊起编竹篮所用的竹条,史文忠说:“要想把这竹篮编好,首先要做的就是破竹。竹根厚,可以破成6层;上面的竹节可以破为4到5层。竹片的厚薄完全要看手劲和眼力。想劈成宽窄相同、薄厚均匀的竹片,需要经验的积累,是熟能生巧的功夫。夏季的竹子易霉,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到了冬天再编竹篮。”
坐在一旁的张学霞,手里拿着宽3毫米左右的竹条,2根竹条为一组,9组长的、7组短的交叉编织,一层层上下交错制成竹篮的底座。然后,她拿着底座,竹条转着圈往上编了六七十圈,再拧沿、扎口。扎好后,她又用宽5毫米左右的竹条绕圈做提手、编托座,一个手工竹篮就基本编好了。
张学霞说,竹编就是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
当被问及编竹篮什么最难时,张学霞笑着说:“编了这么多年,不觉的什么难了,最主要的是掌握手法要领。要用硬一些的竹条来打底,这样才耐用结实。上面的篮体编织时要用相对软一些的竹条。竹篮做好后,我们一定会用硬竹棍敲打几下。因为手编的不是很紧密,敲一下可以让竹篮更紧、更严实。”
“以前做的竹篮没有现在的好看,都是一个颜色的,而且手法非常简单。现在,经过我们反复琢磨,在竹篮的底座、提手和篮体上用绿色的竹皮装饰。这样一来,黄色的竹瓤配上绿色的竹皮,编出来的竹篮更加美观耐用。”史文忠说。
采访中,记者看到史文忠和张学霞手上都缠着胶布。史文忠解释道:“编竹篮是手艺活,一般在家一坐就是一天,要耐得住性子。为了保证竹篮编得扎实耐用,手是不能戴手套的。但竹子硬,在编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细小的竹刺扎到手上。你看我们的手都粗糙得很,都是茧子,冬天还容易裂口子,所以手上常年离不开胶布,都习惯了。”
史文忠和张学霞两个人从早上6点多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大约能做好8个竹篮。张学霞告诉记者,编竹篮收益不高,一个也就卖20多块钱,挣的都是辛苦钱,所以现在村里干这行的只有他们一家了。以前也有找上门来学手艺的,可基本上都是干了几年就不干了。
眼瞅着竹编手艺面临失传,史文忠急在心里。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农村时兴办喜事时女方陪嫁用竹篮装碗筷等物品,史文忠做的竹篮美观实用,口碑也好,市场销量不错。“尽管一年只能做上二三百个竹篮,价格也不高,但每多做一个就可能多一个人用到我们家编的竹篮,这也是一种将手艺传承下去的方式。”史文忠笑着说。(来源:淮北文明网 作者 杨梦云 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