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唢呐:让世界聆听陕北声音
2014年04月23日
陕西人贺军利吹了12年唢呐,最让他难忘的是在英国爱丁堡吹了一曲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唢呐一响,老外们的表情都很欢乐,还跟我们唱了起来。”
子长唢呐主要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子长唢呐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延安子长县,唢呐堪称“陕北一绝”,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子长县唢呐协会主席鲍爱国介绍,根据史料,唢呐传入陕北是从夏代就开始,从明朝起唢呐最为弘扬。
明代最早有王磐的《咏喇叭》之《朝天子词》,借“喇叭”讽刺1510年阉寺弄权作恶。之后,名将戚继光(1528—1587年)将唢呐用于军中。他在《纪效新书》之《武备志》中曰:“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绘图》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
鲍爱国说,现在的唢呐班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子长人,基本是老爸吹给儿子听,儿子吹给孙子听,代代相传。
李开峰16岁开始吹唢呐,他的家族已将子长唢呐技艺传了四代。李开峰说,练习唢呐主要是锻炼气息,早晨五六点起来,到山上一个人一个人地吹,看谁吹得长。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间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
子长唢呐通常由上下手双人演奏,下手依附上手作升度简化演奏,小鼓、锣、小钗三种打击乐为伴奏乐器吹奏基本上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规律。
今年32岁的贺军利是从20岁左右开始吹唢呐,他告诉记者,平时他们都是五六个人一个班子单独行动,遇到大型活动就召集到一起。子长县唢呐班子现在达到的人数是100多人。
子长唢呐非遗代表人焦养亮说,他最初跟着师傅吹了七场喜事,自己就开始领班子办事情,成立了焦家班。他说目前子长县的唢呐班子最少有五六十个。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
“我们这多少年,一直在推我们的子长唢呐。”子长县宣传部副部长拓乃章说,子长唢呐艺术代表团2009年赴英国演出,2011年赴俄罗斯演出,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红红火火过大年”走进子长,直播了子长唢呐的演出盛况。子长唢呐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恩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