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的唐宋音乐遗响南音
2014年05月21日
每天傍晚,福建泉州文庙广场的小茶馆内都会“夜夜笙歌”,一群老人摇着蒲扇,围坐在茶馆内的南音戏台前,呷一口铁观音,听一曲南音经典唱段《陈三五娘》,一弹一拨,音乐清简,但却回味无穷。
舞台上,一位老人怀抱琵琶,伴着哝哝南音,轻拨银弦,琴声瑟瑟,如泣如诉。他叫夏永西,泉州南音乐府的社长,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保存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它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游的吴音和越音。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晋唐、两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到闽南地区,并与闽南本土音乐融合而自成一格,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南音至今在两岸、香港及海外仍有流传,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几岁时,夏永西跟随师父学习“二弦”,之后又拿下琵琶、洞箫以及南音冷门乐器“水暖”。凭着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南音功底,1984年,夏老被菲律宾民间社团邀请,去教授南音演奏。
“在海外,‘南音’就是最亲切的字眼,听到南音就会找到家乡人。”夏老说。
夏老告诉记者,单在菲律宾便有五个南音社团,社团由华人企业家捐资成立,每周各个社团轮番进行演出。同时在东南亚各国,每年举行区域性的海外交流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国际南音大会唱”。
“南音和语言一样,是跟着人走的。”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建设说,至今南音唱词中仍然保留了很多中原古汉语的发音习惯,以南音为载体,这种传统文化也在海外保留下来。
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在闽南人的生命轨迹中,始终有南音相伴,无论红白喜事,还是祭祀拜祖,南音都能安慰人们的心灵。南音也成了维系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30年后,花甲之年的夏老寻祖归根回到家乡泉州,继续收徒传技。
回国后,几十名南音爱好者拜在夏老门下,学习演奏技巧。当记者问他,学习南音最困难的是什么,夏老说:“学习南音没有技巧,最重要的就是‘苦练’,三四十分钟的唱词,唯有‘死记硬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难见昔日“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但我会坚持做下去。”夏老说。(综合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