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乌拉特民歌
2011年10月27日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乌拉特民歌,被称作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天籁之音。近日,悠扬的乌拉特民歌重新唱响草原。
在内蒙古西部乌拉特中旗的蒙古族幼儿园,童声合唱的乌拉特民歌“鸿雁”吸引了记者的脚步。蒙古族幼儿园园长花日说,为了传承和弘扬蒙古民族最传统的文化,他们把教授乌拉特部落礼仪、饮食文化以及乌拉特民歌等融入日常教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将乌拉特民歌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结合,让孩子演奏、学唱乌拉特民歌。”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乌拉特民歌,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乌拉特前、中、后三个旗和包头市西部的蒙古族居住区。传统的乌拉特民歌以长调民歌为主,歌曲高亢嘹亮,热情洋溢,节奏缓慢,抒情味浓,在内容、唱腔、风格方面与其他蒙古民歌截然不同。现在广泛传唱的《鸿雁》,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然而随着民歌艺人相继离世和“马背民族”走下马背,乌拉特民歌的一些独特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现在的乌拉特草原,只有极少数老人和专业研究人员对乌拉特长调民歌略知一二。乌拉特中旗民歌协会会长色格素,对此忧心忡忡:“大部分歌子就已经失传了,咱们巴彦淖尔也就这么三个牧区,紧地抢救的了。”
近年来,地处乌拉特草原的巴彦淖尔市,一些艺术家、学者和民歌爱好者,自愿组成了乌拉特民歌研究会,专门收集、整理乌拉特民歌、民乐。乌拉特中旗等旗县,还把乌拉特民歌纳入民族幼儿园和民族学校的教程。各级政府也通过举办民歌比赛、成果展演,让年青一代了解和传唱乌拉特民歌,让这一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瑰宝得到传承保护。在民歌声中熏陶长大的青年歌手达布,如今在舞台上最拿手的保留曲目,就是乌拉特民歌。他说小时候放牧,最爱听长辈们唱民歌,他说:“那时候,一边放牧,一边听,很爱听别人唱。后来自己也跟着学唱。乌拉特民歌非常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