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百年传承的彩塑技艺
2012年03月28日
“泥人张美术馆”坐落于天津古文化街深处的通庆里四号院,推开厚重的红色木质大门,伴着吱吱呀呀的声音,青砖、绿竹、红栏相继进入眼帘,一座素雅古朴的二层砖木小楼矗立在小院中央。“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就是在这里向“泥人张”传习班的学员传授泥塑技艺。
天津“泥人张”始于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张明山(1826-1906)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
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几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一书里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2006年,天津泥人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出生在彩塑艺术世家的张宇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泥塑,18岁就接过了“泥人张”世家的担子。16年间,张宇在继承“泥人张”技艺的同时经营“泥人张”品牌,并在天津开设了一家“泥人张美术馆”。
“泥人张”技艺的百年传承中,除了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之外,“泥人张”后代通过开班授课,教授泥塑爱好者和美术专业学生学习“泥人张”彩塑技艺,不断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作为“泥人张”的传人,张宇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多在于技法的传承和推广——在完整保存先世作品的同时,让所有喜爱它的人能够分享这门艺术。
“通过传授,我希望人们掌握的是‘泥人张’的技艺,而不是模仿它的风格,今后,不但‘泥人张’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还要有更多精彩的雕塑门类涌现出来。”张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