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京族独弦琴:一弦独吟满堂春

2012年04月27日

    南疆春来早。初春时节,走进与越南毗邻的边境小城东兴,置身于京族“哈亭”,我见到了京族独弦琴演奏家苏春发。只见他左手推拉一根细细的“摇杆”,右手弹拨,悠扬婉转的音乐流泻而出,顿时满堂生春。

  倾心聆听,一弦独吟。记得舒婷的诗《思念》中有这样一句:“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独弦琴”,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件独特的乐器,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满载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印记,拨动着当代人的心弦。

       

  独弦琴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京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流行于东南亚各国。而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海滨从事渔业生产为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境内,自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独弦琴结构简单,由琴体、摇杆、琴弦、琴轴、拾音器等部分组成,有竹制和木制两种,以丝弦或竹篾为弦,以琴体为共鸣体,以葫芦瓢的上半节(匏)为扩音器。琴身长约一米,其一端打一楔子用以固定琴弦,另一端则凿洞插入厚竹片做摇杆。琴弦只有一根,一头固定在琴身右端,另一头系在琴身左端的摇杆上。演奏时,右手弹拨琴弦,同时左手扶摇竹竿,使声音颤变形成旋律。

  在后来的岁月里,京族艺人对独弦琴不断进行改造,麻绳竹篾被替换成钢丝弦,琴的音色和音域得到改善。上世纪50年代末,京族艺人苏善辉首次以独奏形式把独弦琴搬上舞台,60年代初,当时的东兴民族歌舞团开始收集整理京族曲谱,使口耳相传的独弦琴音乐第一次有了成套乐谱。现在的独弦琴以木头取代竹筒做琴身,牛角替换竹片做摇杆,并装上拾音器和扩音设施,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依旧是那一弦一杆,却更精致了。

  如今,京族群众过节、喜庆丰收或起舞歌唱时,依旧喜欢用独弦琴来伴奏,其音色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长抒情的旋律,代表乐曲有《高山流水》、《静静的大海》、《送迎新郎新娘歌》等。比如京族民歌《过桥风吹》,就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相爱把衣服赠送,回家撒谎骗爹娘,今天过桥遇大风,风吹了风吹了,衣服被吹上了天空……”可谓琴为心声,弦音有情。

  独弦琴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舞台之上,更存于京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2011年,京族独弦琴艺术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行邂逅的苏春发,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弦琴项目的传承人。“独弦琴是我们和客人沟通的桥梁”,每逢客人到来,苏春发都要用独弦琴为客人演奏一曲京族民歌。现在,独弦琴走出家乡,曾经登上“青歌赛”、上海世博会等舞台。但是,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年轻人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设立相对稳定的传习基地,在当下更为重要。由衷期待南疆大地上的文化瑰宝能够代代传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滋润更多人的心灵。(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舒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