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坐唱班
2012年05月23日
江山坐唱班是浙江省江山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常活跃在农村的大街小巷以及庙宇祠堂中。
江山坐唱班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唐末黄巢起义军开通了浙江通往福建的仙霞古道,成为官绅、商贾等进入福建、江西等的必经之地,由此也称为“商贸大道”。由于这条古道上人群络绎不绝,为旅客休息提供场所的旅店、茶榭、酒楼等服务场所纷纷建立起来,为旅客提供娱乐服务的民间坐唱班也应运而生。后来古道消亡,但这种植根于农村的艺术形式却存活下来,迎合了周围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群体的趣味。如今,江山坐唱班已发展为农村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江山坐唱班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江山民间坐唱班,其音量如大山般粗犷;音韵如小溪般 清纯;节拍似松涛般雄浑;声域如原野般宽阔。一时笛子、二胡、唢呐、鼓、钹齐鸣,生、旦、净、丑竟唱,如骤雨,如醒木的贲张,音情顿挫,激越威壮,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坐唱班共有9人,独以唱赣剧为名,赣剧曾是江西的地方大戏, 共有四大派系,从南昌宜黄流传到廿八都的一支已有300多年历史。
江山坐唱班主要分布在江山市的凤林镇、石门镇、长台镇、上余镇、峡口镇、廿八都镇、碗窑乡、保安乡、双塔街道、虎山街道等乡镇街道。由于江山坐唱班分散于江山市的各个乡镇、乡村,存在形式较分散,地方性、传统性极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微弱,为这一文化品种的保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大多剧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虽然江山已建立了坐唱班的传承基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坐唱班的传承,但保护力度仍需加强。目前,江山坐唱班的传承人较少,而且年轻人非常少。江山坐唱班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但是大多掌握在老艺人手中,年轻人只能演奏其中的某些剧目,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大、记忆力逐渐衰退,剧目存在着流失的危险。
当代文化艺术处于大繁荣大发展的上升时期,而民间音乐市场却处于滑坡状态,江山坐唱班也不能摆脱这种困扰。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传媒事业的繁荣,人们已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时尚文化,而忽视扎根于民间的音乐文化。尽管当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曾采取资助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江山坐唱班靠自身力量难以将这种民间音乐文化品种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也就难以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江山市的虎山街道安泰社区、石门镇清漾村被列为江山坐唱班传承基地,为这一民间音乐品种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