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绸伞传承人宋志明的守护
2012年06月16日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南路,一间20平方米的逼仄民居里堆叠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伞骨、伞架、伞柄、轻薄透明的丝绸,还有高高低低悬挂着的五颜六色的西湖绸伞。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的传承人宋志明的工作室。
创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撑开时悦目如花,收拢时又变成一段圆竹。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故事更为西湖绸伞增添了一份传奇色彩。
1977年,18岁的宋志明进入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制伞大师竹振斐学做绸伞。
小小的一把西湖绸伞,有着复杂的工艺程序和严格的要求。宋志明介绍,制作一把绸伞,要经过劈伞骨、做伞架、伞骨撇青、上架、串线、剪边、折伞等18道工序。伞面选料必须是丝绸,丝绸面料织造细密,轻薄透明。伞骨用的竹子也有严格要求:选用3年以上、直径5-6厘米的淡竹,每年霜降后砍伐,取其中间部分做伞骨。
宋志明是绸伞创始人之一———竹振斐的关门弟子,也是当今为数不多的绸伞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个,46岁。“我从小就喜欢绸伞上花花绿绿的西湖图案,而竹老又是我最敬重的绸伞艺人。”宋志明是1978年开始拜师的。他当初想法很单纯,一心想跟从竹老学好绸伞工艺。“一把伞单人制作要两天才能完成。”宋从拜师到出师整整用了5年。
当学徒5年,最让宋志明记忆深刻的竟是上山选竹。“选竹是一门学问。”宋说,绸伞的伞骨须用3年大的淡竹做材料,且淡竹直径要在5厘米左右,竹节上下间隔需在25至26厘米间,而且竹子不能有阴阳面。有时到湖州德清乡下选取100根淡竹,他要吃住在当地农家半个多月,早出晚归上山寻找合适的淡竹。
在竹老的严格要求下,宋志明全面掌握了西湖绸伞技艺,对于制伞的18道工序样样精通,同时创新面料和装饰,为绸伞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1995年,宋志明到富阳选址开厂,找来20多位师傅专做西湖绸伞。
1995年到2002年,是宋志明西湖绸伞销售情况最好的时候。那时候房租、人工、运输成本都便宜,一把西湖绸伞出厂价只要六七十块钱。
也是在这个时候,有着“西湖之花”美誉的西湖绸伞却慢慢淡出了西湖,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价格低廉的仿制伞。与此同时,随着各种成本的一路走高,西湖绸伞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到现在,出厂价已经翻了近十倍,而每年的销量也从开始的上万把锐减到了百十把。
而随着销量越来越少,而且丝绸材质日久也会褪色脆化,宋志明的西湖绸伞只能以销定产,厂里有经验的老师傅纷纷改行。
这几年,西湖绸伞的传承人问题成为宋志明必须要面对的尴尬。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已经不现实了,外面诱惑太多而这个手艺又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现在,宋志明收的6个兼职徒弟都是他动员的熟人。“我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能学几道工艺,起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这个手艺传承下来。”他说。
西湖绸伞因其材质限制,实用性不强,作为艺术品收藏价格又高,面临生产性保护上的窘境。30多年前,宋志明跟师傅就尝试过做晴雨两用的西湖绸伞来开拓市场,但是变革后却因为没有了原来绸伞古朴典雅的味道而最终放弃。
为保护和传承好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宋志明酝酿革新:首先,表面装饰上请有名气的画家绘画,配套的伞头、伞柄尽量用好的材料;其次,尽量将西湖绸伞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相结合;最近他又在考虑能否跟专业制伞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开拓西湖绸伞的销售市场。
朵朵“西湖之花”掩映下,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个个耀眼成绩: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05年、获西博会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优秀奖、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志明说,现在他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一个稍微宽敞些的工作室,固定带一批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有一天能看到“西湖之花”再次盛开。(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