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董湘昆继承创新京韵大鼓:鼓词中常出现新事物

2012年08月10日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

    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京韵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对于董湘昆来说,他唱京东大鼓的启蒙老师是一只“电匣子”(收音机)。当年,11岁的董湘昆从天津宝坻农村来到天津市的一个小印刷社当学徒,“老板娘爱用电匣子听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我也偷偷跟着她‘蹭听’,学了不少段子,可学完又不敢唱,只能小声哼唱。”从此,董湘昆的一生便与京东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作为印刷工人的董湘昆参加了业余文艺宣传队,他听来的那些段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次,京东大鼓名家刘文斌从广播中听到董湘昆的演唱录音,认定他是块好材料,便派自己的儿子去业余演出队寻找董湘昆,要收他为徒。1954年,董湘昆用自己在广播电台录节目攒下的50元稿费举办了拜师仪式,正式投在刘文斌门下。

    董湘昆是京东大鼓的继承者,更是创新者。他将用宝坻方言演唱京东大鼓的方法进行改良,以接近普通话的语言来演唱,听来字眼儿清楚、通俗易懂。“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这是京东大鼓老艺人将最常用的十三道大辙编成的顺口溜,每个字代表一个“辙”,即鼓词的韵脚。但老十三辙存在不能保证唱词中每个字都是平声的问题,有仄声字出现就不容易让人理解辙的调值。于是,董湘昆根据流传最为广泛的十三辙加以改进,创造出了自己的十三辙,解决了平仄声不统一的问题。

    据董湘昆介绍,原先老艺人唱大鼓时,总是喜欢加些“水词儿”,“车轱辘话”来回唱。而董湘昆创作的京东大鼓作品的特点就是尽量缩短和精炼鼓书中的词句,也因为他的鼓词中经常出现新事物、反映现实生活,更加受到观众欢迎,用大鼓“唱新闻”就是他的绝活儿。第27届世乒赛举办期间,正在天津汉沽慰问演出的董湘昆获悉庄则栋获得世界冠军后,就把新写的鼓词贴在鼓面上,上台唱出了《乒乓健儿为国争光》的新段子,台下观众反响极为热烈。

    今年已经85岁的董湘昆每天都要做两件事:一是指导学生,二是写新段子。“他现在有57个学生,我们家里每天都有人来,而且他每天都在创作新段子。他的创作日记已经写了20多本了。”董湘昆的儿子表示,最近董湘昆又创作了一个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唱段。

    因为身体原因,董湘昆只能在家里给学生授艺,学生学成后再去教社区合唱团演唱。据了解,这样的“社区教学点”有七八个。此外,学生们还按照董湘昆的意愿,一周两次到天津市普育小学教授京东大鼓。董湘昆说,他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在街道、公园里遛弯儿时看市民们聚在一起唱京东大鼓、听京东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