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民间版画刻出壮乡美

2012年08月15日

    在云南的文山州马关县,那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刻版画。“我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回家刻版画”。这些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用心刻出来的版画,每一笔都流淌出浓浓的生活气息,也成为了最为原生态的艺术品。

  起初只为自娱自乐而刻版画的农民,怎么都没想到,这些版画竟然走出了云贵高原,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全世界。随后,马关版画被誉为中国农民文化中的奇葩,而马关县也被赋予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发源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仁和镇阿峨新寨村。新寨村农民版画起源于宗教仪式活动,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初,村里的工匠们用木版印制符章、纸马、纸钱等图腾图饰,后来又发展到印制壮族服饰图案。由于壮族服饰别具特色,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上世纪初,为了减少誊印、剪纸样、涂颜料等繁杂工序,聪明的壮家儿女想出了新办法,即把绣样画在木板上刻好,绣花时再拿布在板上印出样板。这样不仅简化了刺绣程序,而且还可在一个版上重复印制多张画样,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个聪明的主意,奠定了整个村的村民热爱版画创作的前提。因此当地人种植了很多核桃和冬瓜,因为此类的树木,是制作版画的上好材料。

  上世纪70年代,时任文山州文化馆馆长的贾元坤辅导教师王定尧来到新寨村采风,他们看中了新寨村具备创作版画的条件,便帮助当地群众成立了以学版画为主的美术组,从构思、构图、刀法等绘画、木刻的基础知识讲起,辅导训练当地农民掌握速写风景、人物等对象的基本能力。学起版画,农民们兴趣极高,利用农闲或晚上的时间制作版画,相互鼓励相互切磋。创作的主题,都是一些壮族人民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虽然简单,然而融入的是淳厚的乡情,刻入的是身边的点滴,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了这里。

  走进阿峨新寨村,在通往版画展馆中心路两旁的每座房屋墙壁上,一幅幅反映马关壮族农民生活习俗的版画作品映入眼帘。60多平方米的版画展馆,集中展示了上百幅农民作品。

  展馆馆长龙子辉说,马关壮族农民版画是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村民自学成才,作品以当地农民的耕种、婚丧嫁娶等生活情节和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容。“我们已经创作了2000余幅作品。有22幅作品还曾走出国门,应邀在日本展出。”龙子辉自豪地说。
   
    马关壮族农民版画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主题鲜明,风格独特,艺术感染力较强,属于黑白木刻版画类。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画面单纯、质朴,加上刀刻、造型艺术的特殊处理,经过画稿、制版、印刷三个步骤创作而成。在刻法上分为阴刻、阳刻和阴阳混合刻三种类型。

  简单强烈的对比颜色加上原生态的题材背景,作为现代城市人回归自然的新风尚,成为许多人居家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在展馆的大厅里,两位当地农民正在认真作画,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桌子上放着各种作画的工具。而另一位作者正在全神贯注地在木板上刻着刚刚上完色的版画。“版画做工程序复杂而且耗时。”龙子辉拿着手里的一幅作品说,“像这样一幅长30厘米宽40厘米的画,从临摹到印版再到刻板上色,大概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而多数时间用在版画的刻板上。”

  阿峨新寨村居住着汉、壮、苗、彝等5个民族,共有106户人家,几乎每户人家耕作之余都作画。版画也给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收入。龙子辉说:“这两年,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每年出售版画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