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德保壮族马骨胡艺术后继有人
2012年08月29日
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日前对大批学员进行培训,这意味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马骨胡艺术将后继有人。
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作而得名。马骨胡,别称“骨胡”。壮族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壮语称之为“冉督”,又称“冉列”和“冉森”。“冉”,壮语意为“胡”,“督”为骨头,故名。“列”、“森”系壮语,意为“体小音高”。
马骨胡是模仿古代奚琴做的。奚琴是公元10世纪的弓弦乐器, 可见马骨胡的发展也有相当悠久的年月。壮族马骨胡艺术流行于广西西部大部分壮族聚居区和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多是为壮族独脚戏伴奏。马骨胡的定弦为A B 弦。因为马骨胡的音调和壮族的语言音韵很和谐, 所以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关于马骨胡,有许多神奇动人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传说很久以前,在壮乡的山寨中,有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叫阿冉。他父亲是一位有名的马各头(赶马的人)。他家的母马生下一个小马后不久突然病死了,阿冉就精心护养着这个四蹄白如雪、遍身枣红的小马,每天把米磨成浆,打上鸡蛋来喂养马。后来,这个马长得高大而肥壮,不但毛色光亮,而且是走如行船跑如飞,在周围山寨中没有能此得上它的,人们都哄它“四蹄雪”。在与阿冉隔江相望的山坡村寨中,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青年,叫“阿列”,他和阿冉从小一起长大。阿列不单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好猎手,又能拉得一手优美动听的土胡。他常用土胡把自己心中的话儿倾诉给阿冉,阿冉也用嚓亮的山歌表达自己心中的欢乐与悲伤。后来,好马“四蹄雪”的名声传到了土司的耳中。土司带着许多钱和人马到阿冉家,想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当土司见到阿冉后,不但看上了“四蹄雪”,更看中了美丽的阿冉。土司下令把阿冉和“四蹄雪”一同抢回山寨。土司强迫阿冉嫁给他。阿冉宁死不从而被关到后院黑房内。土司想驾驭“四蹄雪,,刚跨上马背,“四蹄雪”就高声嘶叫四蹄翻腾,把他摔了下来,跌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土司一气之下,下令杀了“四蹄雪”,把它的皮和剔出的骨头丢在阿冉面前,凶狠地说:三天之后,你若不同我成婚,就像这马一样,扒了你的皮,挖出你的骨。”阿冉看到自己心爱的好马惨死,心中万分难过和愤恨。她拔下一些长的马尾,收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在土司家服役的穷苦人想法交给了阿列。阿列用马腿骨和马尾做了一个马骨胡,声音高亢燎亮,响彻山谷。阿冉从马骨胡美妙的音调中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夜晚,阿列带着绳子,爬过高墙,救出了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从此,他们俩一起离开了自己的山寨,到壮乡各地去传授马骨胡技艺,后来壮乡的村村寨寨都有了马骨胡,到处响起了马骨胡的琴声。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值得敬尊的先辈—阿冉和阿列,就把马骨胡叫做“冉列”,并且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马骨胡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演奏起来如珠落玉盘般悦耳;又如山溪流淌,委婉动人,好似松涛人怀,细抚心灵;宛若春雨阵阵,润物如丝,沁人心脾。在山清水秀的壮乡,在月白风轻的夜晚,壮家小伙子常常用马骨胡拉出醉人的曲调,甜蜜的旋律,倾诉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情。这甜美醉心的“壮乡小夜曲”,常常构成壮乡之旅的一道独特风景。
最初,当人们辛勤劳动了一年,在节日里,拿起马骨胡、土胡、葫芦胡和竹笛等乐器到各村寨的庭院中去演奏。这种形式叫做“游院”,是早期的民间乐器合奏形式——八音。马骨胡作为壮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在壮剧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壮族的八音合奏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耍乐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 马骨胡的演奏风格和技巧, 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不但在壮剧中担任主奏乐器, 而且广泛用于民乐队, 在民乐队中, 它被作为高音乐器使用。歌舞剧《刘三姐》、《壮乡春早》和《壮山马铃响》乐队中, 都使用了马骨胡。
壮族马骨胡艺术主要包括马骨胡制作技艺和马骨胡演奏艺术。目前,该艺术已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使更多壮族儿女了解马骨胡艺术,掌握马骨胡的演奏技法,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今年德保县还成立了马骨胡协会,举办马骨胡传承班,对首批32名学员进行培训。这些学员受训结束后,将成为德保县马骨胡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把马骨胡艺术传授给当地中小学生。(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