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广西首届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巡礼

2012年09月29日

    金秋迎盛会,八桂唱欢歌。昨日(9月28日)晚,由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自治区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区首届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在南宁圆满落幕。来自全区14个市的代表队代表、参加会演的基层群众演员与首府社会各界观众一起观看了颁奖晚会演出。

    从9月25日至9月28日,来自全区各地的116个节目,在南宁进行了7场演出,参演的都是来自城镇、乡村、厂矿、企业等基层社区的普通群众,演员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才7岁。这些认真投入、热情洋溢的非专业演员,用他们的歌声、舞蹈以及各种各样的才艺发出宣言:老百姓需要艺术,老百姓需要娱乐,老百姓更需要给自己“找乐儿”。

    现代鹿儿戏《阴湿鬼与巴喳婆》

    地方戏曲演农村趣事

    梧州市苍梧县鹿儿戏艺术团演出的现代鹿儿戏《阴湿鬼与巴喳婆》,从标题上就能看出“喜剧”味道。

    一个穿着大裤衩,一个卷起裤脚,两位演员以最乡土的形象登台了。表演当中,他们用白话边讲边唱,既像是唱大戏,又像是在演小品。节目讲述的是“阴湿鬼”与“巴喳婆”因为田间放水冲淡肥料的问题发生争执,随后村支书来调解,引发了许多笑料。

    这出鹿儿戏的编导何锦钊已年逾六十,在鹿儿戏方面可称为元老级人物。鹿儿戏是苍梧民间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由舞蹈和打鹿歌发展而成,吸收了采茶戏、广东戏等外地戏曲的精华,形成具有“南曲”浓郁乡土气息的独特风格。何锦钊生活在农村,取材于农村,这出戏原汁原味地展现现代农村的生活。

    群舞《瑶鼓神韵》

    还原瑶族古老祭祀仪式

    一位身着大红花彩衣的老翁,身后跟着两杆大旗幡,不断抖动手中的铃铛,在舞台中央蹦跳,动作奇异,周围的瑶族长鼓也开始和着舞步敲响。音乐在“呀呼呀呀——”的悠长吼声与雄壮的呼喊声中变换交替,令观众情绪跌宕起伏。

    贺州市八部区长青艺术团表演的《瑶鼓神韵》是瑶族原生态祭祀舞蹈,展现的是瑶族传统祭祀活动中迎福纳吉、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场面。身穿大红花衣的老翁便是这场祭祀的主持,被人们称为“司公”。“司公”的扮演者李盛开介绍说,这件怪异的衣服是“司公”独有的衣饰,铃铛也是祭祀的道具。李盛开一再强调这个舞蹈是瑶族原生态的舞蹈,是贺州瑶族发展而来的:“从前这个都不出山的,只是祭祀的活动。后来改革开放了,交通方便了,才搬出来表演的。”

    情景歌舞《印象·客家情》

    客家文化的本色展示

    陆川县文化馆演出的《印象·客家情》是一出客家现代啀戏,用客家方言演绎了一个场景,用一个个画面展现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和娱乐。

    节目犹如在一个橱窗中慢慢展开,像一幅客家人的生活画面:鸡啼之后,老翁老妪下着棋,女孩在织布机前纺织,男人在推磨……慢慢地,打鱼的回来了,耕田的回来了,骑马的回来了,玩木偶戏的也来了,主唱的女孩走进画面,唱起《客家情》,演员们欢乐起来。整个画面十分唯美、和谐,令人感到暖暖的家庭气氛。

    带队的徐宁华介绍说,啀戏是客家传统艺术,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大多是客家人,其中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有种田的农民,有开车的司机,也有唱小戏的演员,人员很繁杂。“我们文化馆主要是辅助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所以选拔了基层民众参与。”徐宁华说。他们也经常到基层的学校、乡镇、社区进行演出,“一年的演出达一百场多场”。

    唢呐演奏《翻身道情》

    退休演员的“二度青春”

    当柳州市红珊瑚艺术团在台上排好阵容拉开架式,奏出一段热闹的前奏时,台下几乎还没有人特别关注这个节目——毕竟乐器演奏没有唱歌、跳舞那么“养眼”。

    突然,台上的乐队指挥转身面向台下,手中的指挥棒向下一指,一声激越明亮的唢呐声自台下蓦然响起,脆生生地惊醒了观众的耳朵,一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只见一位老者吹着唢呐从观众席中缓步而出,向台上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吹奏,乐声“挽着花儿”一般长短变幻,吞吐灵动,令人叫绝。一曲奏罢,台下观众似乎还没过瘾,大声呼喊:“再来一首!再来一首!”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把唢呐吹出“花”来的乐手名叫唐汉邮,今年已经60岁。说起来,唐汉邮算是一位专业人士,原来是柳州市彩调团的乐手,如今已经退休。唐汉邮介绍,他从年轻时就爱好音乐,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从来没上过专业学校,也没跟过老师,全靠看书自学”,但吹唢呐也吹了30多年了,还通过考试获得了国家一级演奏员的称号。难怪这一手绝活玩得炉火纯青。

    唐汉邮告诉记者,除了吹唢呐,他还擅长吹笛子和箫等乐器,“只要是吹奏乐器,基本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就像你开惯了大卡车,再开小汽车,都不在话下”。他说,唢呐对气息和技巧的要求很高,“同样一个孔能吹出三度音,难就难在这里”。

    唐汉邮退休后,因为放不下自己热爱的音乐,便跟一些“发烧友”一起组了一个乐团,经常参加群众性演出。“团里也有不少专业团体退下来的,但更多的是业余的爱好者,大家都是因为喜欢音乐才凑到一起。”退休后还能重返自己热爱的舞台,让唐汉邮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延续,这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