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锡剧世家现身上海国际艺术节

2012年10月23日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主要流派“彬彬腔”传人小王彬彬携夫人和儿子21日齐齐现身上海,为即将在11月12、13日参演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型原创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造势。

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

    2000年11月,无锡市锡剧院曾以《二泉映月》展示于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还曾于1994年6月以《瞎子阿炳》亮相上海舞台。本次创作,由著名剧作家郑怀心、著名导演张曼君、著名音乐设计汝金山、著名舞美设计黄永碤等联手操刀。该院6位国家一级演员,包括三位梅花奖、2位白玉兰奖得主和优秀青年演员联袂为上海观众送上一台精彩演出。

    小王彬彬说,同一个题材,三个版本的创作,彰显了无锡戏剧院追求精品剧目创作的恒心,也体现对无锡本土题材、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及无锡老乡“瞎子”阿炳的情有独钟。上海也与无锡锡剧紧密联系,《珍珠塔》、《红花曲》等优秀剧目大多是从上海走向全国的。

    “我们非常有信心将这个新创作拿到上海来演出,表达的是阿炳的人生遭遇和情感生活,无论是感染力还是冲击力都十分强,相信会受到上海观众肯定”,小王彬彬说。

    据了解,此番上演的《二泉映月》于2012年4月首演,此后陆续在周边地区巡演。5月赴北京参加纪念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

    1983年,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彬彬腔”创始人王彬彬携子小王彬彬在上海五星剧场同台演出锡剧经典剧目《珍珠塔》,写就梨园父子传承的假话,开创了“彬彬腔”新发展高峰;时隔30年,小王彬彬带领儿子王子瑜同演一个角色——“瞎子阿炳”华彦钧,新一代父子再登上海舞台。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俗称“无锡滩簧”,( 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锡剧,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解放后整理传统曲目《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