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在广西走过5年

2012年12月17日

    12月14日晚,广西第五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颁奖晚会在南宁学院(原邕江大学)举行。这项历时半年多、涉及30万人的“普及型”赛事,终于落下了帷幕,大赛从学生、教师、公务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中选出了“最会念诗”的人。

    从2008年到2012年,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在广西走过了5年,在经典古诗文的声声诵读之中,更多的幼童从《弟子规》和《三字经》中慢慢感知“礼节”和“孝道”,更多的社会人士不知不觉中用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助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典正从舞台走下,从书本走出,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走下舞台

    “经典”牵起两岸情

    2008年12月,当身着警服的孔莉以广西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第一名的身份参加全国总决赛时,她并未想到,中华经典诗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会与自己今后的工作产生如此密切的联系。当年,在自治区公安厅工作的孔莉,因为平日酷爱汉语言文学且有表演基础,代表单位出征,获得社会组广西第一名之后,又在全国比赛中晋级,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拿回全国第二名。

    今年的12月13日,孔莉回忆起当时比赛的情形时说:“选手走到最后,绝对不是比朗诵表演,而是比底蕴、比积累。”比赛分为3个部分,第一是规定篇目朗诵,要求在比赛组委会指定的我国经典古诗文中选定一首进行朗诵;第二是自选篇目,选手可以自由选择或创作积极向上的诗文进行朗诵;第三是综合素质现场问答,要对古诗文的相关背景、细节、理解和知识点作答;此外,总决赛还有抽签诵读环节,选手抽签抽到什么诗文,就要在现场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

    孔莉说,规定篇目和自选篇目朗诵环节,选手都可以准备,但其他两个环节“没有范围,根本准备不了”。在今年12月12日和13日的比赛中,曾出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指什么山、《小石潭记》描写的是哪里等挺刁的知识点。好在,她三岁诵诗,五岁写日记,小学四五年级就阅读了《红楼梦》等经典名著。

    如今,孔莉调任团区委统战和联络部副部长、广西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具体负责与港澳台国际青少年的交往联络工作。尤其是近三年来,广西青年联合会随自治区领导出访台湾,或是台湾的小朋友来广西开展文化交流,都具体由她进行联络和活动策划。用什么载体将台湾青少年和我们的情感连在一起?每次活动,孔莉都在思考,最后,能代表同宗同族感情的中华古诗文和传统民族文化,常成为活动的感情符号。南宁和台湾花莲的小朋友共同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弟子规》,两地小朋友共舞中国龙、做传统的手工剪纸、抛绣球等,都是经典文化给她带来的灵感。让孔莉欣慰的是,两岸的孩子都喜欢这样的活动,古诗、书法、国画让孩子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共同语言”。

    走进校园

    让孩子爱上“老古董”

    4年前,当滨湖路小学六年级女生单婧怡参加广西第二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时,还只是一名爱讲故事的女生,讲故事和诵古诗的共通之处(都需要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把她送上了舞台。不过,现在当她已经成为一名初三学生时,却对当时诵读的古诗文有了另一层理解。14日晚10时30分,下晚自习回到家的单婧怡声情并茂地为记者朗诵了4年前让她获得广西赛区一等奖的那首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随后跟记者分享古诗的音律、意境和美感,这正是她按照学校的要求诵读了越来越多的古诗文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诗词之美。

    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部门共同启动“中华诵——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系列活动,两年后确立全国1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及20个省(区、市)的2万多所学校开展试点,广西的南宁、梧州、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成为试点城市(单位)。从此,《诗经》、《论语》和《弟子规》更多地出现在中小学早读午读中,在孩子心中慢慢种下了诗歌的种子,而拜师、祭孔、开笔礼……这些千年古风,再次在校园里“活”了起来。

    古诗词远离如今的时代,而且艰涩难懂,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南宁市一名曾经在经典诵读比赛中拿名次的中学生告诉记者,相比较而言,他更喜欢外国短篇小说、短小的中外寓言、散文还有科学画报,读得轻松有趣还有用,而古诗词“有时候你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如何让现在的孩子对“老古董”的东西感兴趣?梧州市苍梧县龙圩中心小学副校长黄锦告诉记者,别的学校国庆、六一搞晚会多是唱歌跳舞,他们学校则有孩子们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舞台剧,一首短短的《游子吟》,孩子们能排出5分钟的短剧。他教的六年级6班曾经自制过一本诗集,里边收录了20多首学生自创或与家长合作的古体和现代诗歌,孩子们还自己配上插图,印刷了几十本,带回家里给爸爸妈妈看。“一尾红鲤盘中睡”、“春天小草探出头”这些充满画面感的诗歌,让孩子从小感受到“创作”的快乐和成就感。记者了解到,在有些学校,老师用“画诗”——即根据古诗词让孩子绘出诗中情景来提升孩子的兴趣。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黄亢美提出,在初等教育阶段,经典诵读进校园,“形式”的重要性不输于内容,活泼灵动形式,能将孩子吸引到经典古诗文身边,而这是感受经典之美的前提。

    孕育大师

    为未来大师补上人文课

    “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经典古诗词,只是学生们没有时间,有的老师也没有给学生一个品诗的好胃口。”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寅生教授既是多届广西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的评委,也是该校选修课《中国经典诗文精品赏析》的教师。他告诉记者,在比赛中,不少选手能声情并茂地表演诵读,却在综合素质问答一项“翻了船”,其中不乏在职教师。据统计,中学教师组的综合素质问答成绩并不高,甚至低于学生组。这一让人意外的结果反映出教育中人文积累的欠缺,因为教师也是从学生过来的。

    李寅生说,不少高中老师将古诗文教育与考试挂钩,学古诗文重在教考点,字词义解释、中心思想等标准答案,给学生的都是榨过之后的“骨头”。更有甚者,去年高考考过了,今年高考很可能不考某首古诗文,教学干脆略过。广西大学的这门课持续开了10多年,每次选课学生都爆满,100人的教室,过道都站满人。选课学生中80%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是大家印象中人文基础薄弱、不爱古诗词的孩子。学生为什么会喜欢?李寅生说,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归年》,其实讲的是类似杜甫这样的“追星族”和“天王巨星”李龟年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见面的故事,这种意外地和偶像偶遇的事件,其实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的巨大变革……一首诗大学老师可以讲一个小时,可以从诗歌的社会背景讲到作者的相关故事,底子深厚又有味,学生喜欢,才会感兴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大师?这是著名学者钱学森的世纪之问。“爱因斯坦可以用几句话说出相对论的精髓,我们过去的桥梁专家写的《赵州桥》能入选小学课本,为什么理工科专家只会用自己领域的专业名词说话?”李寅生认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缺位,人文基础薄弱或许该承负一定的责任,现在经典诵读进校园,就是为将来的大师补上人文素养这一课。

    走出书本

    经典是用来“做”的

    黄亢美长期致力于中华经典诵读方面的研究,2006年开始,他用6年的时间开展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的研究,全区400多所中小学参与了这一课题。在他看来,与记诵和学习相比,践行经典才是关键,“学习《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

    “孩子都是可塑的。”梧州市苍梧县龙圩中心小学副校长黄锦告诉记者,经典古诗文教育是塑造孩子的好方式。该校学生有一半是农民的孩子,农村孩子的特点非常突出——家庭文化教育“几乎空白”,孩子性格腼腆,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低头跑开。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开展之后,早读和上午上课前10分钟用来诵读经典诗文,老师要求孩子们“照着诗里的要求做”。例如《弟子规》中提到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就要求孩子见了长辈要主动问好。黄锦发现,最开始,孩子只是“机械照办”,但慢慢的,孩子在这种最简单的互动中感受到别人的善意及“礼仪带来的快乐”,便很高兴地养成习惯了。这种简单的“见面礼”,开启的是与人交流、交际之门,慢慢的,农村的孩子也开朗活泼起来。

    礼仪教育只是古诗词人文教育的一部分。黄亢美说,学生应该从“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中学会感恩,从“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学会孝孝道,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会惜时……学校应该根据这些古诗词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做”之中,将经典名句从脑子里进入心里,进入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于“育人”而言,这才是经典的更大作用。

    自治区教育厅杨伟嘉副厅长表示,经典诵读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内容,广西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说得比唱得好听”。特别是在学校,经典诵读、国学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教育为依托,形成了新的文化潮流。(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