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剪纸”剪出如意人生
2013年01月15日
当灵感在脑海中闪过,一把秀气的剪刀,一张鲜红的纸,纸屑飘落间的片刻工夫,便剪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在74岁郑顺存的手中,古老的剪纸艺术正绽放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近日,我们来到郑顺存居住的韶山市如意镇,采访了他。
郑顺存当过20年代课老师,做过近30年油漆师傅。但他最钟爱的,还是剪纸。郑顺存的妈妈,是远近闻名的剪纸、绣花好手。郑顺存从小和同龄人就不一样,不喜欢成天往外跑,偏愿跟在妈妈身边,看她将一摞摞的红纸变成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喜鹊含梅”“麒麟送子”……
12岁时,他也摆弄起妈妈手中的剪刀和红纸来。郑顺存是个聪颖的孩子,加上妈妈的指点,他的手艺很快像模像样起来。16岁时,郑顺存的妈妈患上了肩周炎,帮邻里剪窗花的事统统交到了郑顺存手中。
剪纸并非郑顺存的“饭碗”。他赖以谋生的技艺,是替学校代课。因一直没能转正,在1980年,改行做了油漆师傅。平常人家请来油漆师傅,多是要操办喜事,为新做的家具刷漆,把墙壁粉白。郑顺存不经意间露了几手,让那些人家喜上眉梢。中花、角花、喜烛、花草鸟雀,这些婚庆的传统图案,郑顺存都不在话下。如果给他命题剪纸,稍一思忖,郑顺存就能顺手拈来。这些活计,郑顺存从不收费,人家给些喜烟喜糖,他便觉得非常满足了。
郑顺存每年回韶山过年,家里等着他的永远是一摞摞的红纸,上面写了乡亲名字,请他剪窗花,剪喜字。“有时腊月二十八回到韶山,正月初二又要去沅江。日剪夜剪,都不歇气的。”尽管辛苦,郑顺存还是很乐意给乡亲们帮忙,“大过年的,贴上我剪的窗花多喜气!”就在前阵子,还有外村的人特意来找郑顺存,请他剪一幅图案,出价数百元。郑顺存如期交了剪纸,却不肯收一分钱。“从我妈那辈起,剪纸就不收钱,只是帮个忙,不算什么。”
随着时代的流转,郑顺存创作的主题,也有了新的特点。党的十八大召开时,郑顺存也创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品,向党献礼。“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家日益强大,惠农政策增多,农民生活改善。我的剪纸,就想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
2010年,韶山如意剪纸被列入湘潭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郑顺存也成为了如意剪纸的传承人之一。
2011年,韶山市文化馆在韶山学校、北关学校成立了非遗教习所,对韶山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郑顺存受聘为所里老师,为孩子们教授如意剪纸。
“如意剪纸,憨拙质朴,取材自然,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郑顺存说,他没有想到,重回课堂,剪纸这种传统艺术,居然特别受到孩子们欢迎。“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郑顺存说。(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张祺琪 通讯员 丁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