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57岁剪纸老人创作《水浒108将》 长11米耗时两年

2013年02月27日

    57岁的朱朴光是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城门村上朱人,个子不高,一脸的厚实,普普通通的小老头。但只要有一张纸、一把剪刀,一个新的“世界”便呼之欲出。

    “这是《水浒108将》,每个人拿的兵器不一样。他们都是兄弟,所以相邻的两个人拿的兵器不能打架。我是‘导演’,要让他们和谐。”这幅作品长11米,宽0.45米,耗费了他两年的时间。

    朱朴光只有高中学历,自小痴迷剪纸艺术,“有一次我拿着瓢去喂猪,心里却想着武松应该怎么剪,结果把瓢放进了做饭用的水桶里,挨了老婆子一顿骂。哈哈!”他原本抽烟,但为了剪纸的安全,他及时戒了,而且是彻底“告别”。

    他没有系统学习过剪纸,但“老师”可不少,还都是名师。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古书《芥子园画传》、《五百罗汉图卷》、《百树谱》等。为了把这些“老师”请到身边,他不惜血本。创作《水浒108将》时,他苦于找不到人物造型的摹本。当时有香烟里赠送“108将”的小卡片,他就拜托其他烟民给他留下这些卡片;路过垃圾堆时,也不忘瞄一眼,寻找目标。

    《水浒传》拿下了,他又琢磨上了《红楼梦》。朱朴光把清代孙温绘制的《全本红楼梦》和著名画家戴敦邦的红楼人物系列书籍一一“啃下”。在他的作品陈列室里,金陵十二钗“漫步”在薄薄的剪纸上,或端庄优雅,或楚楚动人(见左图)。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剪纸化”已经提上日程。不过,在“动工”之前,他钻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曾经震惊考古领域的铜岭铜矿遗址就在夏畈镇。朱朴光想让铜矿开采的场景“走”上剪纸,这次他请来了《天工开物》这位“老师”,细细钻研。而且还请人把遗址出土的一个木辘轳用相机拍了下来,放大,装裱,挂在工作室,期待灵感迸发。

    1972年11月,在瑞昌发掘的西晋古墓墓砖的纹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瑞昌剪纸的历史雏形。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今天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十分相似,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据专家推测,瑞昌剪纸至少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汉晋年间。

    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

    瑞昌剪纸口授手传,代代相承,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婚丧、制衣等领域。瑞昌剪纸在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及采用新手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1986年,瑞昌剪纸被江西省文化厅纳入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进行专题展出,同年,又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推荐100套剪纸作品在广交会上展出;1999年,在南昌市举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瑞昌剪纸作品展”,20件参加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作品大展的剪纸作品全部获奖。

    瑞昌民间有“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的说法,足见剪纸的涉及面之广。瑞昌的剪纸高手随处可见,仅凭一把剪刀就可信手剪来,无需画稿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剪出复杂多变的造型。2008年,瑞昌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也成了“中国剪纸之乡”。朱朴光身处其中,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朱朴光激情难抑,创作了一幅献礼“巨著”——《龙的传人》。

    “现在正是古老剪纸艺术的春天!”朱朴光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