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传统黄梅调 唱出时尚腔

2013年03月13日

    很多观众都喜欢听黄梅戏,但可能从未设想过在剧场里戴3D眼镜去欣赏这一传统艺术。今年3月9日、10日晚,全国首创的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观众们戴着特制的3D眼镜,“亲临”天府仙境――巍巍天庭云雾缭绕,婉妙织女游弋天宇,神仙美眷互诉衷肠……传统融于时尚,古典艺术与科技元素嫁接,新版《牛郎织女》以清新绚丽的形象走近了当代观众。

  本台剧目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澳门杨氏设计网络动画公司、珠海杨氏设计网络动画公司联合出品。作为黄梅戏的“三大经典”,《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搬上银幕,还曾风靡海外。此后,前两部戏都排演了全本舞台版,唯独《牛郎织女》没有以全本舞台剧的形式推出。此番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的推出,填补了一个空白,又创造了一个历史。

  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戏曲与现代3D技术相结合,这是黄梅戏舞台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尝试,可谓第一个吃螃蟹者。每一幕戏的开场,舞台上都会降下一块超大的全息投影膜,在舞台两侧的台词显示屏上则会适时提醒:请观众戴上3D眼镜。之后,观众眼前便显现出一幕幕神奇景象,令人惊叹不已。特别是每当牛郎牵的那头由全息投影做出来的老牛出现时,都会有观众忍不住赞叹:“这老牛眼睛、耳朵都会动,跟真牛一模一样!”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

    第3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迅速发展,从流行安庆一隅的民间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潘等有成就的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看来,3D全息《牛郎织女》是黄梅戏艺术的一次全新尝试,如果能够成功,对黄梅戏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将是黄梅戏舞台表现手法的大‘解放’,让许多亦真亦幻的场景得到逼真的呈现,带给观众更多的视听满足,老戏出新,也更能促进戏曲与当代人审美需求的接轨。”

  此次上演的3D全息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是国家大剧院黄梅戏演出周中的一个剧目。接下来,3月15日、16日,黄梅戏名家吴琼将领衔演出《贵妇还乡》。在艺术风格上,这部改编自国外经典戏剧名作的作品,更像是黄梅戏与音乐剧的嫁接。其实,从《牛郎织女》到《贵妇还乡》,都彰显出这个剧种在现代社会传承的一种可贵探索,就像吴琼说的,“黄梅戏虽然是中国人的记忆,但黄梅戏要以现代人的方式传递,而不能走向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