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楚请点击这里
爱心许愿墙
我的族谱
百家姓
吉凶查询,农历,阴历

古老弦歌柳琴戏

2013年04月17日

    江苏省柳琴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大型现代柳琴戏《迁变》于今年春节前后在徐州进行首演。该剧艺术地再现徐州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确立、推行的关注民生、让利于民、还绿于民的徐州模式,讴歌了当代徐州城乡巨变、山水之美、生态文明。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也名“拉魂腔”。拉魂腔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一说是由山东枣庄山里的道士和尚,以安魂咒或肘鼓子等腔调演绎出的,枣庄山里有个叫千山头的地方,从唐朝到明朝之间,这里曾是全国很大的道观群落,道观几十座,清朝之后衰落了,道士和尚为了生计,下山化缘帮人除魔消灾,演绎出拉魂腔这类唱腔。

    拉魂腔流布于鲁南、皖北、苏北相接壤的广大地区以后,遂分为5路:中路以徐州为中心,北路以临沂为中心,东路以新海连为中心,南路以宿县为中心,西路则在涡阳、蒙城一带。它们既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又有各自的地方特色,都在当地逐步形成为戏曲剧种。其中流行于江苏徐州和山东临沂的中、北两路。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大概是因为缘于上门乞讨的唱腔,所以,原始的柳琴有快板的味道,是两根弦的,简单而直接,上门乞讨者,要在对方认清自己,并关门之前,拨动对方心弦,获得同情,并驱使对方身体下意识的施舍,这门技艺博大精深,甚至有刀法至高境界迎风一刀斩的意味,其内涵神髓就在于一口唱腔,也许这唱腔被精练到一个字,一个音,但是这一腔的内涵,由一个字发出来,却包含着众多情素,让人神迷,让人体悟不尽,大道至简之理。

    清咸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出演的旦角两腮抹浅红,用黑色烟色描眉画鬓,抹口红。其所用的服装道具也多有变换。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克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新中国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有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柳琴戏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琴戏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目前柳琴戏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