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一炮而红
2011年04月28日
梅兰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13年,梅兰芳作为汪派传人王凤卿的二牌青衣,第一次南下上海,在当时的丹桂第一台演出。虽然,当时的剧评已经认为“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但是上海剧院方面开始对他还并不是太看重。订合同时,王凤卿的每月包银为3200元,而梅兰芳只有1400元,后经凤二爷力争,老板许少卿才不得不加到1800元。1913年11月4日,梅兰芳首次在上海登台,演出剧目是压轴的《彩楼配》,大轴是王凤卿的汪派名剧《朱砂痣》;第二天是梅兰芳的《玉堂春》、王凤卿的《取成都》;第三天是王凤卿、梅兰芳合演《武家坡》。
3天打炮戏完,可以说是梅兰芳一举征服上海。当时舆论谓“海上素有‘贾(璧云)党’、‘冯(子和)党’,君伫俟之,不旬日间,将有梅党充塞十里洋场也”。院方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地透露出观众的欢迎程度。3天炮戏演完,剧院老板许少卿即安排了丰盛的宵夜招待两位名角,席间大夸梅兰芳“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有挑剔”。王凤卿为提携后辈在席间提出要让梅兰芳“压一次台”,许少卿居然一口答应,可见他已经对梅兰芳刮目相看了。
1913年11月16日晚上,梅兰芳的“压台戏”登场了。聪明的梅兰芳并没有拿他的正工青衣戏来压台,而是临时学了一出刀马戏《穆柯寨》。因为细心的梅兰芳发现,上海观众大多数还是喜欢热闹一点,新颖一点,对《彩楼配》《女起解》一类正儿八经的唱工戏似乎不满足,而新腔较多的《玉堂春》、身段表情较重的《二本虹霓关》好像更加受欢迎。于是在冯耿光等友人的建议下,梅兰芳决定新学一出念京白的刀马旦戏。
这是梅兰芳第一次扎靠演刀马戏。演出后,果然大受欢迎。
后来梅兰芳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称,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是他一生“重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