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被授予“徽剧(徽班)之乡”称号
2013年06月26日
近日,安徽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下发文件,命名并授予歙县“徽剧(徽班)之乡”称号。
徽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力深远的剧种,是国粹京剧之父,也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一带,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徽剧的音乐唱腔可分徽昆和吹腔与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等类。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吹腔兼有曲牌体和板腔体形式,以笛和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二簧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西皮则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同样用徽胡为主奏乐器;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生活气息浓郁。徽剧脚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
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
为传承和发扬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作为徽班故里,徽剧的主要发源地,歙县以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徽剧为己任,通过长期的艰辛努力,先后抢救、复活了“北汉王”、“广太庄”等一批徽剧曲目,精心编撰的《歙州徽班》也即将出版,并将组建徽剧纪念馆。今年10月还将举办以“徽班铸就国剧魂,新安重绽徽剧花”为主题的第九届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
徽班起源与徽商鼎盛密不可分,徽班代表人物多出徽州及其周边地区,同时,歙县境内还留存和保护着多处徽班,徽商的遗迹和史料,并拥有众多的徽剧爱好者,近期申报省级“徽剧(徽班)之乡”取得成功,是徽剧正本清源之作,对促进歙县做好徽剧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申报“中国徽剧(徽班)之乡的重大历史意义,今年年初,歙县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徽剧(徽班)之乡”申报工作领导组,积极做好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安徽省戏剧家协会经过众多专家的评审,认为歙县在传承和保护徽剧工作中有着标本意义,同意命名并授予歙县“徽剧(徽班)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