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帝钟
所谓帝钟同报钟、大钟式形大致相同,只是下口非莲花状而是圆平口,大小要比忏钟还小的多。帝钟一般是拿在手里的,故而顶多有一寸来长的法杵,是手执之处。帝钟内有一长形金属撞击物,是由线同帝钟顶部相连,一旦手晃动,帝钟便在其撞击中发出悦耳的声音,其实这就是现在法事中经师用的铃子。帝钟是流传到现在比较古老的法器,古时巫师做法即手执帝钟。在道教的壁画、经典等文物中我们能发现手执帝钟的神灵,帝钟是神仙们手内的一种法物。道教经单上将帝钟放在左边称琳,放经单右边称琅,有的帝钟上还刻有符咒、神像、经文以及装饰有金银玉器,光彩照人,故而有“琳琅满目”之赞誉。道教法事中帝钟是由表白执掌着,响动也有严格的定制,一般在呤咏提纲、举天尊等处用“风吹铃子”,在诵经、礼诰、朝忏等处用“滴水铃子”,且在叹文处唯用铃子伴奏,是道教法事中用处比较广泛的法器。
鼓也是敲打器之一。由金、木、玉、石等制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宫观常见作法务之乐器。
我国初时用于仪式、舞乐、军阵等,鼓悬于楼上称之鼓楼,鼓楼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或许更早些,春秋时便有将鼓悬于城楼上用于报警,其实上古时它只限于村镇之中,后来才普及到城市。
《荀子"乐论篇》中言:“鼓其乐之君邪!”所以鼓似天、钟似地。故而道教称鼓为法器之王,道教历代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鼓手和鼓社。陕西西安城隍庙鼓乐于1991年初,应邀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国演奏,让中外听众所倾倒。中国民间许多鼓乐技术曲调,多来自道教。无锡道教界的“十番锣鼓”和“十番鼓”也是久誉艺坛。我们知道的道教有名的音乐演奏家瞎子阿炳就是一位善于击鼓的好手。又如有名的南鼓王朱勤甫,便是从道坛鼓师到音乐学院教授的正一道士。
我国古代用的是土鼓,《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菕、伊耆氏之乐也”。又说:“夏后氏之鼓足”,这是为了使乐器稳定,在陶土制的鼓框上安了脚。
道教所用的鼓分别为大鼓、殿鼓及手鼓三种,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大鼓
大鼓直径约一米多长,除“开大静”、“止大静”用大鼓。清晨寮板交“四御板”给报钟,报钟接过“三清”滚三翻“落四御”交给大钟,三翻毕交“四御板”给大鼓,大鼓接过“三清”前,持双棰在鼓边上: “嗑——嗑嗑——嗑”四下,接:“咚——咚——咚咚咚——咚——嗑(敲鼓边)”,默念:“雷——声——普化天——尊”。接第二声:“咚——咚——咚咚咚 ——咚——嗑嗑”。接第三声:“咚——咚——咚咚咚——咚——嗑——嗑嗑——嗑”。三清接完击长阵鼓,由慢到快,初默念:“雷声普化天尊”。至快时念不成不念,变化花点,击出风、云、雷、雨、电、雹等声响来。这时又有许多技巧鼓点,如“一马单占”、“霸桥泗水”、“快马加鞭”等鼓点。头翻毕,击鼓边一声,再由慢至快。二翻毕击鼓边二声,再由慢至快。三翻毕,击鼓边四声(同落四御同)。
二、殿鼓
殿鼓是置大殿内的中型鼓,有竖在木架上或横在木架上的,一般用于日常法事中。道教丛林有击鼓聚众上殿作日常功课的。一般讲究的是三通鼓后开坛诵经,鼓的打法同大鼓技巧差不多,大殿主在烧香时还要敲烧香鼓。其实殿鼓多用于法事中,鼓是道教坛场中的“法器之王”,一般坛场上,尤其是拜斗礼忏或放焰口,执鼓者多是请一些退下来的老高功或有经验的老经师担任。陕西由王嗣林道长流传下的《小寡妇上楼》便是在鼓上发挥的丰富多彩,拍手叫绝,为众道徒及信教群众所喜爱。
三、手鼓
所谓手鼓即手中拿着敲击的鼓。有带手柄的,也有不带手柄的,一般多用于在殿外出坛“转天尊”、或者“上天地疏”、“祝将”、“祭孤”、“摄召”等道场。有的执鼓师因其只能一只手击鼓,一只手拿鼓,故将其鼓打法称之为:“一马单占”,鼓点也很好听。
总之,道教的“钟鼓之乐”属纯粹的中国古礼乐文化,现在我们看来,“钟鼓之乐”的音域、音律、音色和音量远不能表达一个具有一定程式和一定交响性的音乐思维。但是,它在人类音乐史上,甚至人类文化史上的意义给予多高的估价都是不会过份的。它仅以音域、音律、音量、音色再加上它雄健钢毅的体态,深沉的刻饰,象征性的铭文,已足够表达出一种无限、原始、单纯、质朴、甚至还处于混沌状态的宗教感情和信仰,体现了先民们的寄托、希望与膜拜。